古村落的拯救,最终是为了挽留生活

情感导师 7010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作者:黎琴智纲智库深圳战略中心

浙江有一座700年历史的古村落——岙陈村,隐藏在大山的竹海深处,一栋栋古老的宅子静静地见证着这里的古老沧桑。周围其他的好几个村子都因为修建水库而被淹没,岙陈村幸免于难,但村子里的人大多也都出走。现如今,只有8位平均年龄75岁的老人在此避世而居。而随着这几位老人的离去,这里的生活也终将消逝!

古村落(也称“传统村落”)指形成较早(一般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改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等价值;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城镇化,换个文艺范的说法,就是——乡村挽歌。

古村落的拯救,最终是为了挽留生活

中国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大国,村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古村落更是千年传承的农耕文明乡土文化的关键载体,它是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远古村落的形成和出现,是华夏先民由采集与渔猎时代进化到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根植于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的宝库。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美国知名历史学者艾恺),这是基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进程提出的观点,纵观人类历史,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基础内容和重要标志,是现代化进程中躲不开的命题。反观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从“代价”角度进行解析和思考,亦是非常必要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或者乡村地区转变成城市地区,使得中国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自然村落数量急剧下降,其中包含很大一部分古村落。

迅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小城镇的衰亡,那些更加边缘化的古村落更是逃不过被遗弃而消失的命运,这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一、现状:双面景象

根据民政部统计,2002年到2012年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个,十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因为人口的流失、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而造成的拆解和消融。随着第五批名单的公布,目前,全国共有6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很多地方,关于枯藤老树昏鸦的乡愁记忆早已被现代工业机器“轰隆隆”的声音碾碎。

文明的更迭,带来不可避免的进场和退场。在现存的上千个古村落中,可谓是“各村有各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这些经历沧桑的古村落的命运不得不发生变数,并且呈现出两种大致的命格走向: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这是指古村落的发展呈现出“迅速的数量衰减和指数级的开发增长相并行”的双面景象,构成的现代“古村落之殇”。

数据来源: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7

1、自然性颓废造成的古村落消亡

如果将现代化进程与“农村人口流动”议题关联起来,特别是将村庄置于核心部位进行透视,则相关问题的呈现和思考路径会显得更为清晰。除了自然灾害、国家战略型迁徙(三峡工程)等因素,“空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古村落消亡的原因各有不同,而人的出走只是村落衰亡的开始。在这场号称“三亿人的出走”中,所带来的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局限于人口流动的现象,而是扩展到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地域空心化。具体来说,空心化就是由于优质人口外流,本土经济活动密度下降、社会制度和社会事业萎缩,以及政治、文化仪式活动等衰减所导致的乡村社会在整合能力(归属感)和集体动员能力(自我效能感)上的全面削弱。

当然,之于人,之于物,衰老都是自然的规律。对于这种自然衰亡,我们不得承认:总有一批古村落会消亡掉,不是所有的古村落都能被挽留、被拯救、被活化。有很多古村落正徘徊在反向的消亡大道上,大多数的乡村逐步消亡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我们能做的便是竭尽全力地利用各种措施保留他们的文化信息,通过数字化等手段为后世提供文明备份。

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里我们可以一窥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三峡工程下当地人舍弃故土的无奈,图为电影中的摩的青年逢人便指着早已被淹没的远处说:"我家原来就在那底下,看到没,停在那边的那条船,(家)早没得了。"

2、不当的开发带来的古村落毁坏

文旅开发的“热风”席卷而来,古村落因其独特神秘的“活化石”属性,深受旅游市场的追捧。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高度市场化下的不合理开发也遍地生花,其中最为诟病的便是撒胡椒面似的低效开发导致的千村一面的景象,在这些古村中,本地居民被搬迁至异地新村,民居被推倒新建,遍地造起古景,打造古街。为古村落带来了难以恢复的破坏。

在这一阵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村落的价值是被认可的,也是得到重视的,更是具有经济效益的。但是,这样的古村落却是变了味的,也在消耗着人们对古村落的无限向往和期待。

二、原则:平衡五大关系

在这一场“城进乡退”的大潮中,我们该如何守住这些随时会消失的古村落呢?这些古村落该何去何从?在探讨古村落如何活化的问题前,我们需要明确以下五大关系。

1、保护与开发

保护和开发从来都不是矛盾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乡村发展旅游过程中,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凸显文化内涵;其次要落地村庄规划,提升村庄价值;同时要重视乡村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真正体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

2、传承与创新

除了古村落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沉淀外,活力与创新才是古村落能够许续存的关键。人类的历史是由不停歇的步伐而推动的,那些止步不前的人类文明终将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3、城市和乡村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决不能建立在乡村凋敝和衰败的基础上,而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和支持。因此,城乡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两体。城乡只有实现融合,才能使要素充分流动起来。

4、流出和流入

这里指的是古村落的常住人口问题,古村落的活化离不开人的停留。古村落的活化并不是逆城市化,不允许本地常住人口的流出,而是要想办法吸引人、留住人。最终形成三类主要人群:老居民、新居民和游客。

5、短期和长期

最后一点应该坚信的是:这是一场持久战。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不是短期、暂时的行为,而要遵循“长计划、短安排”的理念。是一个既有短期的目标导向,也有长期的战略方针的情况下,不断进行反复验证和调整的过程。

三、活化:改造四进阶

在进行古村落活化改造时,我们要明确在环境宜居、产业循环、文化赋能、社群生活等方面建立的长效保护机制,让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形成一种常态,以下便是古村落改造的四进阶。

1、原生肌理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提升,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打造宜居的优美生活环境。

居住环境的打造是对本地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演绎,古村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景观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大多数的古村落有其自带的优越性。古村落的选址往往都是“老祖宗认为最好的地方”,他们在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经过多代人积累改造,经历了千百年来自然界的考验,是人类智慧和自然选择的双重结晶。例如大多数的古村落的选址会综合考虑风水情况,协调当地自然因素,规避各种自然灾害,才获得了当时的最优选项。

居住环境方面,我们始终不能偏离古村落的基本功能——宜居。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和影响农民生活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古村落为了满足现代发展需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都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卫生环境、水电工程、医疗服务、教育支持、金融网点等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日常支持。但是这种提升绝不是完全按照城市生活那般对古村落的样态加以改造,而是在保全原有的生态和环境肌理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居住生活的功能。

景观环境方面,古村落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古色古香,而是能在保留原有自然、人文肌理的基础上,满足现在生活的舒适性和审美需求,平衡新与旧的和谐之美。但是回到现实的很多乡村改造案例中,常常是尴尬、失衡的画面。

2、深度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链条,构建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形成自循环经济。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培育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改变“输血”式发展思路,形成自主“造血”功能。古村落的活化改造也该如此,为其打造能带来持续动能的造血系统。所以,打造特色村落的关键在于培育内生动力系统,形成“农+旅+特”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古村落的存在是基于千年的农耕文明和乡村产业的植入,所以任何时候剥离了它的农业属性,它便不再是村落了。所以古村落的发展不该脱离农业,而是与每个时代的农业技术相融合。

八里店村:千年古村“混搭:现代农业

旅游产业,乡村旅游虽不是古村落振兴的唯一奥义,却是最好的保护与活化方式。是本地居民将生活资料变成可以创造财富的生产资料的最佳方式。古村落因其独特的基因,受到旅游市场的热烈追捧,以“乡村+”的更多新型旅游形式备受市场欢迎。在发展旅游过程中,要保护、发掘、活化,既要积极发展旅游,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开发,促进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

特色产业,如果说前面两种产业是一个健康的古村落产业体系的基本配置的话,那特色产业一定是古村落流量和人气引入的外挂装备。以闽东深山区的福建省屏南县的古村落为例,引进扶持“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植入传统村落,发展村落文创产业,引来大量外来的艺术家入驻古村,形成新业态、新生活方式,探索走出“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落+互联网”的乡村复兴之路。村庄热闹了,村民回归了,一度凋敝的村落在文创引擎下焕发新的生机。

农妇在村中写生创作

3、还原和挖掘独特的文化符号,文化力量不可缺位,赋予每个古村落独特的灵魂符号。

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化的保护和文脉的延续。在中国的乡村社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其实也就是说,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俗印记。而对于古村落而言,与一般村落很大的不同便在于其在漫长岁月中沉淀的独特文化,这也是其区别于一般村落的重要标准。古村落的活化必然是要激活这些蕴藏在物质和非物质中的文化元素。

4、集体事宜的参与,提升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体验感,营造古村落社区生活和人文社会。

古村落改造的终极理想是村落社会生态及生活方式的重建。阎连科在《说村落》里拷问并给出自己的观点:村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它的存在意义绝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更是一种精神和诗意。由此,我们可以说,挽救古村落的意义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当地的农民,而是为所有人保留一份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承载了本地人传承千年的生活状态,更是都市人向往的罗曼蒂克的生活梦想。

历史的保护,最终是为了挽留生活和日渐凋敝的乡土社会。古村落是是一代又一代居住者的生活生产之地,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存在形式。因此,它的保护不能是以画地为牢的手段打造一座冷冰冰的博物馆,更不能流于孤立的建筑形态等静态物质的保留,而应该以一种对物质性环境和社会性环境进行双重营造的方式。这种方式基于传统古村落保全的社区营造不仅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构建社区认同与重塑居民主体性方面形成积极进步的意义。

在对古村落进行活化改造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公共空间。它是维系村落社群的纽带,是社区形成的基石,是村落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进行公共活动的空间载体,蕴含着村落的各种社会生活情境和风土民俗活动,是村民进行生产生活、文化娱乐、休闲交流的开放性场所。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人在社群中的归属感与参与感,包括节庆活动、祭祀活动、家族事宜商议。在古村落中最典型的公共空间莫过于可以追溯至汉代的祠堂,我们可以在《白鹿原》中窥见一二。

四、运营:四大合作机制

古村落的活化开发和管理运营离不开各方主体的参与与合作,从参与主体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1、村集体(民众)主导开发

在古村落发展的主体层面看,这种活化、改造的举措要建立在尊重并调动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基础上,也就是说,不能把当地居民仅仅视为需要改变和发展的客体,将其置于被动的承受者的位置上,而要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村集体通过自筹资金的形式,将村里闲置的农宅流转过来,进行统一的整合开发。保留农宅外观,对内部进行装修改造,满足高端度假需求。如密云古北口北台乡居农宅专业合作社由村里12人发起成立,成员出资总额52.7万元,对村里闲置资产进行统一开发和经营管理。

以日本为例,传统建筑地区的选定是由保护区内的居民自主决定的,他们对是否申请成为保护区具有表决权,而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在保护区确定以后,通过投入资金和提供优惠政策来引导和控制保护区内的建筑行为。当最了解本土地域文化和传统特性的居民获得具有战略眼光和支援技术的行政部门的加持,无限的创造力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就被激发出来了。以川越为代表的街区保全型社区营造就是以地方社会(本地居民)的一致意见为行为导向,同时与行政部门(政府)建立联系,并借助行政手段解决当地问题。

2、政府主导+村集体参与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在古村落改造的发展之初,政府通过一系列举措,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使村民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认知与认可,组织集体考察学习、培训交流,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设计中。在具体乡村旅游开发运营过程中,政府既要通过引导成立合作社、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引导、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又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将更多的创新理念引入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更要让农民能充分地参与其中,成为利益共同体,拥有更多地获得感和认同感。

3、村集体+专业旅游公司共同开发

村集体通过引入外来资金的形式,与专业的旅游开发公司合作,对村里的闲置资产进行统一的整合开发。这种开发形式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并且开发建设相对专业,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村集体可与专业旅游公司组成旅游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负责资源整合和统一开发。如密云山里寒舍,由北京北庄旅游开发公司和村集体共同成立北庄镇干峪沟旅游合作社,合作社为合作开发(股东单位)单位,负责资源整合、开发及提供配套服务。

4、多主体混合型

股份合作制是组织形式上的混合所有制和基本性质上的集体经济形式,实行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 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投资主体既有集体,又有农户。有的旅游企业除本单位职工持股外, 还有部分企业外的组织或个人参股,少量企业的经理或厂长可以持有较多的股份。这种模式扩大了筹资渠道,适应了农业对家庭经营的选择,实现了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 资本合作与劳动合作实现有机统一,管理的民主性,分配的灵活性,还有相当的监督机制对集体资产的完整性进行监督。

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的能动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也需要壮大和培育各类民间组织,发挥组织优势处理乡村社会问题。在英国的乡村振兴的实践表明,除了传统意义的政府组织外,许多民间组织也纷纷投入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如在早期为保护英国乡村而成立的英国全民信托(The National Trust) 和英国乡村保护运动 (Campaign to Protect Rural England),后者更是在促成1947年《城乡规划法案》的顺利颁布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专家及从业者、乡绅精英等社会人士也会在古村落保护活化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英国乡村一景

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的落脚点不仅仅在他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是为了挽留那份我们可能终将会逝去的生活方式,让它消失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4-20 22:04:16

两个人的感情往往都是当局者迷,找人开导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头像
2024-03-08 11:03:57

求助

头像
2023-10-26 16:10:07

求助

头像
2023-07-19 14:07:29

被拉黑了,还有希望么?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4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