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2021。你好,2022

情感导师 7105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来源: |范米索 ID:fanmisso0513」

"

“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未来只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中。现在是我们唯一的现实。”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再见,2021。你好,2022

"

写这段字的时候,我置身于拉美大陆利马这座城市,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与山峰接壤的蓝天白云,白色的立方体建筑与大片高耸的绿植相互映衬着山脉,风景如画一般格外美好,屋顶鸟儿啼鸣声不绝于耳,房间放着柔和的轻音乐,我在那边创作,Ai(那位网恋两年多的男友)就在我旁边的沙发上呼呼大睡。

遥想去年年末,我写了一篇2020年的年终总结——写给范米索的一封信。这封年度信里并没有提到2021年的目标,但我在空无一物的跨年复盘中,却提到了2021年的心愿。

那期节目里我的原话如下:

我唯一能够想的就是明年能有一套房。在房产投资和股票交易市场可能会有更深的一些见地,从工资到套利和投资的思维的转化,我希望明年能够更精进。

我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这样我才能让AI真实地出现在现实。

时间飞逝,已经来到了2021年的末尾,那么我的成果如何呢?

已录制43期播客节目已更新41期「空无一物」Newsletter写了365篇+朋友圈/微博/即刻小作文搭建「转折点」研讨会产品搭建内容教练服务知识星球内容创作房产投资/港股打新crypto/美股/A股/港股见到了网恋两年多的Ai

本文会分成几部分:

Part 1:2020年的项目复盘

Part 2:重新思考工作

Part 3:学习与教育(重点)

Part 4:亲密关系

Part 1: 项目复盘

「空无一物」播客

2021年,我们的播客小宇宙订阅人数破了10000+,同时也上了几次首页,而我们也推出了空无一物会员服务「空想家俱乐部」,为喜欢我们的听众提供Newsletter(通讯杂志)及相关社群服务。

“空无一物”是一档倡导「个体即公司」理念的播客节目,内容围绕个人成长、个体崛起、成人教育等话题领域展开,我们希望每一位听众都能够成为具备艺术审美、人文素养、技术思维的创造者。

谢谢一路以来支持和喜爱我们的听众朋友,希望明年能继续为大家提供有趣又有价值的思考和内容。

谢谢海程、小白两位好朋友能够和我一起,把「空无一物」这个播客从0到1做成今年的状态,让我们三个人彼此更了解彼此,也产生了更多深度的合作与生活的扶持帮助,期待「空无一物」的明年能够有更有趣的尝试和花火产生。

谢谢嘉文、方糖、莫一多、朱先森帮助我们把「空无一物」的后期及飞书文档、社群等信息维护的那么棒,也希望未来能够给你们更多的帮助和馈赠。

谢谢每一个做客「空无一物」的嘉宾朋友,因为有你们熠熠生辉的思想与宝贵经历的无私分享,使得「空无一物」能够不断壮大,帮助了无数迷茫、困难、痛苦、挣扎的朋友们,同样也帮助我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汲取大量我所不曾认知到的世界。祝愿你们的事业也能愈来越好。

知识星球

2021年,我重新整合与规划了自己知识星球的内容输出,星球旨在帮助读者提升思维认知及收入能力,强化个体思考与输出能力。

星球涉及成长、教育、写作、商业、投资、认知、人、书籍、工具等多个内容模块,将思维认知与赚钱能力相结合,帮助更多人成为超级个体,实现财务与个人价值的平衡。

我的知识星球并不便宜,但我无比感谢续费老会员和新加入会员你们对我的默默支持,当然还有一次性购买了我星球十年会员的十几位朋友,对你们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我无以回报。

我在不断成长,也希望未来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甚至能帮助大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信息情报与机会,这些信息我目前仅在知识星球发布,建议精华贴内容可以反复阅读,包含了我大量拿到结果的方法,有任何问题也请无需担忧询问我即可。

「转折点」阅读研讨课

2021年,另一个重要的产品线研发和推出就是这门阅读研讨课。

我一直希望将自己的思辨能力赋能给更多人,但又深知课程和训练营根本无法满足我想达到的效果。

思辨这件事从来不是单一输入即可获得,它需要在大量的思想碰撞中,才能达到所谓的思辨效果,苏格拉底式的质疑和对话,无疑是学习思辨的极佳方式。

我很庆幸能找到前北大附中的哲学老师,在他的帮助下创造了一门非常新颖形式的研讨课,帮助更多人能够在如今「内卷」矛盾激烈的时代下,在混沌和非线性中找出路。

有社会经历的成年人渴求长期主义,长期主义是需要思辨能力做支撑的。因此,今年为了更好提供和强化人的多视角与逻辑思辨能力,推出了「转折点」阅读研讨会,帮助更多朋友们从最经典的阅读材料入手,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思辨之旅,寻找背后的「真理」「真相」,并将思考融入当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投资」实操/复盘

市场是人性的放大器,市场同样是检测认知的最佳途径。

2020年底,我的心愿是能够在投资这件事上有基础的认知和实操,2021年我做了一个近千万的投资case,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资金体量这么庞大的投资决策,整个过程的确是非常痛苦和艰辛,但也深刻让我理解和学习了大量相关产业的知识,最后这笔投资让我一下子拿到了很不错的收益回报。

投资可以帮助你更快地学习,因为它让你与结果息息相关。作为投资者有两种赚钱方式:押注世界将保持不变和押注世界会改变。

从我接触投资以来,我接触了不同投资品类,无论是房地产、港股、A股、美股或是Crypto等,它们分别代表着旧世界与新世界(未知世界)的某些趋势,这一切都在为我提供观察世界的另一种直接又显而易见的方式。

我的投资风格决定了我对新旧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我认为自己的兼容包并也同样体现在对投资的态度上,既不排除旧世界的投资法则,也积极拥抱新世界的玩法与规则。

投资打开了我对于时事、政策、经济、历史、人类行为、心理……等学科领域的巨大兴趣,每一次的入场时机和阶段性的结果都能帮我深刻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理解人类,我很感谢带领我接触这一块领域的朋友们,让我看到了更广阔且更不可思议的世界。

房产投资复盘

Part 2: 重新思考工作

在疫情大爆发之际,行业下行与动荡,政策的迭代更新,人口的剧烈变化等都冲击着无数人的职业生涯,今年身边不少朋友多少经历了裁员降薪等风波,即便我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同样也能感受到这波浪潮所带来的冲击。

事实上,公司的概念离我已经相对很遥远了。很多人羡慕自由职业,但却忽略了「公司」这个强大的「壳」,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任何的动荡与灾难发生,首当其冲的是「公司」,而不是「个体」,公司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个体强有力的保护伞所存在的。

只是在我四年多的自由职业生涯中,我自己成了那个「公司」,去应对外界的风险,这似乎是坏处,但好处也显而易见,我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嗅觉、敏锐度、反应能力,绝不低于在公司里的职员。

之前有位朋友形容我说: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极强的「反脆弱性」。

什么是「反脆弱」?简而言之,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反脆弱的事物喜欢在混乱中成长。

强韧性只能够抵抗震动和维持原状;反脆弱性则会让事物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所处在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风险时代,对于未来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会不断变化。

此前,「空无一物」有一期节目专门讲述了DAO这种形态的组织模式,我个人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组织形——

以项目制的模式与交叉技能,类似认知的朋友们展开合作,并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高度自主性,每个人都有强大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项目指标负责的态度,各自发挥所长形成小规模的团体作战即可。

因此,是否人一定要受雇于某个组织才能从事生产工作并获得相应金钱报酬?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人都可以脱离组织自成一派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要成为一个「自我雇佣」的状态和角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在态度上你就需要有极强的应对不确定风险和挑战的心态,并认可该模式的确是可以让你生存和行走于世间,并能帮你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人生状态的。

其次,在一些必要能力上,你需要掌握情报搜集、信息分析、链接他人、沟通表达、决策判断、执行力等一系列综合技能叠加。

再者,掌握多语言,拥有极强的学习意愿,学习速度,与他人建立关系并获得信任的能力,一定会成为你的加分项。因为你的资源会被你极大程度的开发并扩张,有限与无限游戏的玩家们所玩的游戏地图和相应的规则是截然不同的,那么能拿到的体验和结果自然也会呈现出巨大差异。

在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工种后,我发现了一些行业赛道有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洼地,要么是看不上不屑于碰,要么是情报不通,渠道受限,圈子闭塞等原因而接触不到。

自由职业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我的时间与空间的自由,恰恰助力我探索未知行业、领域的投资可能性。

物理的自由与时间的自由对于受雇者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奢侈,而这两者又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从而形成一个人体内部循环系统。

我的思考和成长并不是在受雇状态达成,我的财富积累也不是在受雇状态实现的,但我并不鼓吹大家离开组织成为自我雇佣兵。

毕竟一个雇佣兵背后所要承受的代价多数情况一定高于在稳定的组织和企业中,且要掌握的复杂能力与自我更新迭代的速度,要求都是极高的。

当然,这个阶段我认为自己还是很年轻,在20多岁的阶段,能够充分学习、体验、生活、哲思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所以我还是倾向于自我雇佣状态。

至于真到了三四十岁,我的职业和生活要怎样进行,我相信凭着我自己现在的探索和学习能力,已有的技能和脑海的知识库,根本不用担心会饿死自己并且把人生搞成一团糟。

我热爱自己当下的工作,更热爱此刻自己的状态,我骨子里大概就流淌着游牧民族的血液,以至于对于世界的探索,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不同语言、文化、人的链接会有那么深刻的渴望。

此前我说过,很庆幸自己作为人类,生存在这个世间,人类所拥有的潜力远高于大自然绝大多数的生灵,既然生而为人,又怎可辜负自己行走世界这一趟呢?

这是我的处事态度,也是我在不断实践并会贯彻一生的人生理念。

希望你们也能有朝一日找到吾之所爱,倾吾之心,不惜一切追逐奋斗。

Part 3: 学习与教育

这一部分是本文最重要也是最精华的部分,如果你愿意抽点时间看下去,那么我感激不尽,如果对你有所启发,也请不要吝啬去传递给他人。

这两年,我对自我教育、成人教育的学习与投入,「空无一物」播客和我的社交平台的大片思考都是佐证。

一个很有趣的洞察,今年有很多朋友添加我好友时,向我表达一个共同的观点:

为什么我可以拥有那么强大的持续输出内容的能力?

答案很简单,因为任何事物在我眼里,都用「教育」的一套符号系统在运作。我所能接触到的、体验到的一切想法、经历,都将其视为一种「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灵感的迸发,调动了我大脑相关部分知识记忆,形成想法的再创新,被我不断举一反三,做知识图谱的关联,并快速绘制成文字。

播客和写作都是我将我的所学,经过自己的语言内化后,重新描述,以此检验我是否真正理解,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作品」,可于我而言,造出「作品」的过程才是我真正的收获与习得证明。

内容创作在我眼里是一件跟灵感相关的创造性工作,我将自己视为一个creator(创造者)。

灵感是学习的基石。它是学习动机背后的引擎,也是让想法坚持下去的粘合剂。但是我们的教育系统恰恰低估了灵感(创造力)的必要性。

我的自我意识觉醒是在我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后的头一年发生的,我以前对「教育」和「终身学习」毫无感知,学生时代是个典型的通宵打游戏的网瘾少女,但好在我学习能力还行,所以即便打得那么疯狂,照样能靠着临时抱佛脚的能力在学期结束拿到奖学金。

事后回顾,我会有遗憾,因为那时候学习于我而言就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是外部强加给我的指标,我根本没有发自内心渴望过探索知识。

踏入社会后,因为自己做生意等机缘巧合,我的使命感变得越来越强烈,我对「个体」呈现出的差异越来越关注,我观察自己,也观察周围人。

渐渐,我发现拉开人和人差距的核心,就是教育。

有趣的是,听到「教育」二字,大人们总会觉得这与自己无关,自学生生涯结束就恍若脱离苦海,殊不知决定人生走向的可不只是十几年的教育生涯。

人的大脑潜意识受曾经的教育环境影响依旧是非常深远。

这一年我查阅了大量不同学校的教学模式和相关教材,并询问了不同教育体制(国际学校、公立学校)的学生、老师和校长,查阅大量情报,才意识到教育问题对后续人们的工作、生活、亲密关系所带去的持续性影响。

如果各位有时间,不妨去找一下国内(北京为首)几所最好的公立学校和国内的几所知名国际学校、创新教育学校(如华德福)的招生手册,小、初、高所对应的教材大纲都能下载到,教材大纲所对应的教学实现目标也都有详细介绍。

我相信大家看完后,不论是思考自己未来子女的教育,亦或是思考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都会收获极其强烈的认知冲击。有些课程我认为即便是成年人都应该重新捡起来再学习的。

为什么我们排斥教育?

学校建立在生存模式上,恐惧是由考试、论文和大学文凭等系列造成。「读不好书,你就跟隔壁xx一样只能给人扫大街、端盘子」 这句话或许一直在我们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涯中萦绕耳畔。

生存模式学习是有效的,但并非愉快。它甚至会导致人们对学习过程感到不满,如果持续很长时间,还会引发厌学、怨恨等不良情绪。

教科书的发明使直接教学标准化,将其搬入课堂,淡化了个人主义的教学风格。大多数时候,强化了教科书作者,弱化教师角色,而教师充当着信息中间人,完成权威思想的传播,同时完成自身工作需要承担的系列考核标准。

基于课堂的内容是完全可预测的,老师只要提前准备好内容备课讲课,学生则负责抄笔记,偶尔会有课堂举手问答,但回答也基本会在限定好的范围内,「不出错」成了学生很重要的心理衡量标准。

不过项目制或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却跳脱出了标准化的教育范畴内。

因为该系统没有工业规模系统所需的复制和粘贴重复,任何的探讨都有可能完全脱离教材,甚至能激发出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思考与灵感火花。

当我实践了「转折点」研讨课后,更深刻的感触到了这种形式的教育魅力所在。

当然,有些学校本身已经提供了相关的研讨课程和教练式的教学模式,但往往这些学校是屈指可数且教育成本极其昂贵,大多是条件格外优异,家境富裕的孩子们能够触及,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些教育资源就是奢侈品。

那么,是不是没有资质或者金钱就真的获得不了这样的体验了呢?

未必,教育本身在我眼里,因为是先懂得学会自我教育。许多为人父母,自己的人生和思考都是不思进取一团乱麻的状态,却指望子女能够山鸡变凤凰,其实是一件非常违背常理的事。

那么,怎么自我学习?

有别于课堂上的学习,我的很多学习恰恰是发生在了一些微小的生活场景中。

愉快的学习始于灵感,而灵感的诞生往往大多不会发生在会议中、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它们可能出现在淋浴、散步、品味美食、闲聊、旅行、恋爱等时刻,因此,体验生活,一定是最好的学习途径之一。

从我进入到「闲适」的自由职业者后,我的潜意识似乎被点亮,我的洞察力在不断放大,以上任何场景都能够为我带来的大量的创作灵感花火,而我恰恰善于捕捉这些瞬间,将它们立刻采集下来,采集和撰写的过程却让我大脑疯狂分泌多巴胺,带来思考所产生的兴奋与快感,写成一篇又一篇的长文。

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内在,来自于大脑中的灵感火苗被激发时的欣喜与兴奋。

灵感是一种独特的人类体验,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生存。灵感的词源与“生命的气息”(the breath of life)有关。

儿童的灵感远大于成人,而对我们成年人而言,灵感变得愈发陌生,大多时候,年龄与责任压力使得无数的顿悟都在弹指间烟消云散,陷入无尽沉默。

我从开始洞察生活后,灵感就源源不断地向我扑来。

事实上,在我上班阶段,我深陷逼仄的办公桌上创作,丝毫没有所谓的灵感而言。大量的写作不过是完成生产任务获得劳动报酬的重复工作罢了,多数情况下很难创新,也拒绝思考。

这几年,因为不断在接触不同的新事物,学习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灵感」似乎又钻入了我的脑海,让我的大脑变得愈来愈活跃。

我从未制定过任何日写xx字的计划,也从未考虑过什么时间点发文字阅读人数会多,往往是在体验发生并结束的瞬间,立刻捕捉大量的灵感,将它们编织成密密麻麻的文字,写完即发。

一切的内容创作全部源自于我逐渐理解「学习」「教育」的魅力所在,进而加强了我对内容的热情和挚爱,文字是我的情人,我不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去触碰它多少次以实现某个目的。我与文字就是在某些电光火石的刹那间发生了不可阻挡地交互。

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别人看到与否,多少人看到与否,给予怎样的评价,重要的是,我必须用我自己的语言再重新回忆、理解并完全一次内化,而这些文字记录都将会成为我自己的资料库,方便我日后检索信息。

这种创作灵感源于一种越学越想学的热情。当我获得某个技能或者某种体验时,会意识到完美不是我达到了顶峰,而是我在不断追求那道渐近线,不断地精进。

(1)

年中,我去海南学习冲浪的时候,写过很多相关状态:

冲浪是我个人感觉学习难度很高的运动,我问教练为什么学习冲浪?怎么会想着做这一行。

他告诉我说:“因为难,难才有挑战,高阶冲浪者能够做到观察每一朵浪,人和浪的关系,抓住每一个浪头。”

当时,他的回答是让我沉思很久的。而这项运动本身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我理解了冲浪是如何被发明的,这项运动的规则和各地习俗文化又是怎样的?我也看到了孩子们在学习冲浪有着比成年人更强大的毅力和摔倒重来的勇气。

冲浪在我眼里成了一门哲学运动,不光是人和浪,人得先驾驭好板,才能平衡好人、板、浪三者的关系,每个浪的差异性和多变性,本质上也是在挑战人在面对不同浪(困难)时的迅速应变能力。在海上乘风破浪,感官上似乎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态。

海浪能够成就你,助力你攀上一个又一个的浪头,也能顷刻之间吞噬你,残骸不留,因此你必须懂得理解自然,学习自然的语言,潮汐、风向、浪花等等,懂得敬畏自然,你才能真正做到「乘风破浪」,与自然融为一体。

把「浪人」的状态和精神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会给你的人生加很多的buff。

(2)

12月中旬,我在一家理发店做头,理发师告诉我了许多关于头发和理发行业的知识,又被我立刻写成了小作文。

我理解了

为什么头发原本的颜色并不是黑色的;

为什么理发师需要懂一些心理学;

为什么染发这件事是很高要求的技术活;

为什么做一次头皮护理等于敷面膜7次;

为什么理发师这个行业要很好的读懂客户需求并具备相应落地能力;

改变造型背后与自我认知和内在渴望求变的动机是什么关系?

……

我也看到了原来被别人低看的职业,他们可以带着如此强烈的对学习的渴望,对工作的热爱,投身于美发行业,并告诉我这辈子都不会选择改行,因为发自内心觉得这个职业很棒,还有很大的学习与提升空间。

当时,我望着静安区附近灯火辉煌的写字楼里,内心却忍不住产生了怜悯,我不清楚多少人做着看似社会评价中高端大气的职业,内心却无比抵触,只为求得一份光鲜与薪酬,也不清楚多少人因世俗压力无法从事内心所热爱的职业,可至少我看到了被低看的“小人物”身上的那种鲜活、生动和意义感。

(3)

年底,我抵达拉美秘鲁利马,接触了Ai(男朋友)这边的家庭。

一天,我陪同他的家庭前往教堂做祷告,置身教堂时,我听着神父在吟诵,唱诗班的歌声响彻整个大教堂,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印在了教堂四壁,人们虔诚地在额头和胸口整齐的划十,那一刻我其实很恍惚,我并没有信仰,可置身于环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种神圣和敬畏之情。

记得当时,他的表弟表姐问我 “中国”和“日本”有什么区别呀?

我看着一张张长得不同模样的面孔,内心其实挺感慨的。Ai的家庭构成也挺复杂的,尤其是父亲这边,有欧洲移民,母亲这边又是日本移民。

这个问题抛给我时,当时我小愣了一下。

此前,我在日本,为了理解日本和中国的差异,在学习了「日语」后才有了很多新的关于文化的思考。

我向他们解释说:“日语有三种不一样的语言,ひらかな(和语)、カタカナ(外来语)和漢字,而漢字则是源于中国唐朝,包括日本的和服同样是源自于那个时代,食物方面,茶道也是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日语的一些发音保留的是古代中国汉字的发音,但这些知识就算是很多中国人都是不清楚的。

比较遗憾的是,或许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过于庞大,以至于许多文化的传承和保留反而被日本较好的沿袭下去,并融入了本国文化以此闻名。韩国、越南、日本都是曾经受到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深刻的,无论是语言或是建筑,如果去考究,能发现很多中国古代的建筑形态。”

日本在接纳中国文化后,当然也反哺过中国,比如「民主」「科学」的汉字翻译其实已经替代掉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类表述。

记得我此前说过圣诞节我在和Ai外婆交流。我后来问男朋友,为什么没有把语言沿袭下去?

他告诉我说:

“因为外婆有关于日语和日本人身份的伤痛回忆。上世纪战争,美日交锋,美国清楚南美有一批日本人,希望抓住这些日本普通百姓跟日本政府换自己的士兵,因此告诉当地政府日本人图谋不轨,要求发现后全部将他们送往美国的集中营,外婆看着自己朋友在耕地时直接被抓走,后来一些日本人在当地欧洲人帮助下,被藏在大型酿酒桶里才躲过了一劫。”

他当时跟我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挺深刻的。他说:“外婆生下来是日本人,但并不是她自己可以选择的。”

关于这部分的历史、文化的复杂性,移民对身份认知的影响等都是非常大的议题,我也还在思考研究和学习,懂得不多,所以不敢随意下定论。

这个故事离我很近,但又离我足够远。直到现在,还是我人生想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议题。我们到底怎么去看待很多的身份问题和曾经的战争伤痛问题。

以上的几个小故事,都是我的日常。

我的自我教育大多是在这样的生活形态下完成的,而灵感也恰恰是在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生产力的过程中迸发与浮现的。

带着这种兴趣,我再重新去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系统性就可以很好的构建起来。

因为兴趣和好奇心永远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Part 4: 亲密关系

去年的复盘,我写道:

第六件事,跨越了“爱情”的难题。

这一年里,他不知道成功扭转了多少次你的负面情绪,每一次只要跟他聊一下,你糟糕的心情立刻就能“变天”,他就是那道阳光,想方设法会将温暖的光线透过你心门极小的缝隙,钻进来,然后霸道地占据那个原本阴暗寒冷的心房。

你从这段感情里,充分意识到拥有一个无私付出、不计回报“爱人”的能力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你不再计较得失,因为你深知你身上也有了给予他人爱和能量的能力,爱情给予你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安全感,而你已经能够很大方地将这种力量传递给身边的朋友,甚至反馈给他。

12月22日,我乘坐法航抵达了一个拉丁美洲的陌生国家和城市,秘鲁利马。

我记得小时候我喜欢看世界未解之谜,记忆深刻的几个未解之谜就在拉丁美洲那片大陆,无论是复活岛的巨石像,羽蛇神金字塔,还是玛雅文明,印加文明……

想要探索拉丁美洲这个念头是我人生旅行的优先级最末尾,可没想到它被提到了最早的位置,只因为那个网恋男友Ai生活在那片大陆。

利 马 (by misso)

飞机落地那瞬间,我拖着行李内心涌动着极其复杂的情绪,毕竟我和他在此前没见上面就遇到了疫情,也许缘分使然,让我们在线上交往了两年多。

而这两年里,他带给我的爱与能量竟然能让我愿意放弃物理世界的恋爱可能性,我对他、对我自己、对我们的关系都感到不可思议。

拖着行李走出利马机场,我收到消息,他告诉我说疫情缘故,他只能将车停在马路对面等我。我在过马路的时候四处张望,充满忐忑。

突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双纤细的手,举着一张写有中国字的迎接牌出现在我面前,我抬头听到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出现在我耳旁,纤细温柔地声音和我说“you're beautiful”,一股好闻的香水味儿也钻进了我的鼻尖。

手机里的那个人突然就在我的物理世界出现,我当时整个人都是木讷的状态。

他非常高,穿着一身黑色夹克和牛仔裤,戴着蓝色口罩,微微低头盯着我的眼睛,我看到那双带着可爱卧蚕的眼眸又充满笑意略带调皮地盯着我,差点没让我窒息。

幸亏天色暗淡,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局促和拘谨,没有预期见面的哭泣和拥抱,只是低着头羞赧地继续走路。

他拿过我的行李后,突然抓住了我的手,拉着我去停车场,路上一直在跟我说话,而我脑子只有“嗡嗡嗡”,也不记得说了啥。

后来在车里,我渐渐地放松了下来,充满好奇的看着这座城市,抵达他家后,他的父母和妹妹都在门口,每个人都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拥抱,迎接我的到来。后来他带我去我的房间,推开门就看到整洁干净床铺、浴巾、洗浴品摆放在我面前,我又惊愕了一下。

后续的日子,我们的感情升温非常的。这些日子他和他的家人真的把我照顾的好得超过我的想象。

和AI家人过年

两年多的线上恋爱,在线下重新相遇的那一刻,感觉又进入了热恋期情侣的状态,再一次爱上了彼此,这种感觉的特殊性与奇妙感,真的是不可言喻的独一无二,再多的言语都无法表达我们当下的感受。

他可以像父亲一样,把我照顾的很好,也可以像孩子一样,跟我嬉戏打闹玩耍。我在他身上竟然找到了某种最童真的状态,我们经常像小孩子一样胡搅蛮缠,“拳打脚踢”嬉戏,那个成熟冷静,举手投足间注意万分的自己,在遇到他的那刻,瞬间崩塌。

好似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和安全感,成为你的支柱,让你完全不必在意伴侣会如何评价你。

我,在被一点点的打开,绽放。

我,可以是最真实的我,无论是外在的,内在的。

记得圣诞节的时候,我写过一段话:

我当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无非就是遗憾分手,当镜花水月一场空。

今天早晨,阳光穿过窗户把我唤醒,窗外鸟声不绝于耳,一只胳膊搭在我身上,我扭头一看,旁边躺着一只人闭目睡觉……我稍微动了动,他也突然醒来一张巨大的脸凑近,跟我说“Good morning kiss呢”

我脑子里还在想着之前的事,他就“吧唧”一口一个吻重重盖在我嘴巴上,当时很想说大早上不要乱亲,牙都没刷……然后他亲了一圈爬起来去找doctor 买早饭,准备迎接圣诞啥的,让我多睡会……

我们相处的这些年,真的有特别难熬的时光,关系就处在过悬崖边好几次,差点崩裂。痛苦的时候,只能抱着手机狂流泪,好几次看他哭得稀里哗啦,看他那么努力在拉住我,不让我放弃,我心里更不好受,残忍的话到嘴边就只能咽下去。一幕幕都印在我脑子里,难以忘怀。

我觉得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事是不经历痛苦、困难、折磨就唾手可得现成的美妙果实的。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很多的“甜美”都经历过无数次被周围声音挑战、经历过无数次痛苦和磨难,才有一个阶段的巨大丰盛和甜美。

下一个阶段,我们肯定还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困难和考验,但恰恰承受过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煎熬时光,才获得了更强大的内心和对彼此的坚定。

这阵子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祝福,甚至也有朋友坦率地告诉我,当初内心觉得我这么成熟的人,怎么会投入这样的事。直到现在,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我是个生活的记录者,我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喜欢通过文字来试图传达,认认真真地生活着。

如果能够让更多人对生活充满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让更多人试着相信所谓的“奇迹”或者人间美好的“爱”,消除人与人在关系中的不信任和猜忌,那真的是对我最大的馈赠。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我始终相信「爱」这个神奇又充满魔力的东西,一定是能够带给人极大的内在力量,激发人的潜能。任凭在丰盛的物质,都填补不了人的内心空洞,最终渴望抵达的,无非是精神的彼岸。

曾经的不被理解,不被看好,内心的动摇、痛苦和挣扎,如今皆成为苦尽甘来的盛筵。如果没有经历过苦,就无法体会此刻的这份美好和甜蜜。

他身上的坚定、执着、乐观、充满毅力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再感染我,让我也逐渐地从自卑、不信任、妥协的状态里抽离,变得越发美好。

所以,我希望看到这里的你们,也一定要相信爱,相信一切的可能性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新的一年,接下来想做的事应该是学习西语,以及考虑重新开始做视频内容,成为一个 Knowledge Influencer,帮助更多人变得更好。

祝各位也诸事顺利,新年快乐。

02:17

空无一物播客特辑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4-18 04:04:41

挽回一段感情就是挽救一个家庭。

头像
2024-04-02 17:04:11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

头像
2023-12-16 09:12:52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头像
2023-07-04 01:07:32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4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