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常玉这四幅几个亿的油画作品赏析

情感导师 7751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常玉 红衣女子 香港佳士得2013秋拍 成交价5052万港元

作品鉴赏

“我的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关于我的作品,我认为毋须赋予任何解释,当观赏我的作品时,应清楚了解我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常玉的世界里,没有慷慨激昂的民族大义,也没有忧国忧民的教育梦想,没有辗转腾挪的左右逢源,更没有迎合消费主义的恶俗趣味。女人体、静物、小动物是常玉笔下永恒的主题,他像一个梦中人,一个浪荡子,永远趋近于直觉、幻想、与世无争的童心和繁华落尽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油画家常玉这四幅几个亿的油画作品赏析

此作是艺术家“粉色时期”的作品,他把人物置于单色的背景前,简化的形态保留了人物婀娜多姿及流畅线条的特质。该作与艺术家其他描绘女性尤其以裸女为主题的画作,互相呼应。

常玉(1901-1966)生于四川,为早期留法中国画家,他的书画启蒙自父亲,小时候随赵熙学书法,其后在兄长的财力帮忙下,走上艺术家之路。他十七岁赴上海,进入私人美术学校学习,来年前往日本之后又赴法国,从此长住巴黎。常玉一生大起大落,在艺术上坚持我行我素。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时仍默默无闻、不被赏识。而今,西方公认他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阴山工作室)

作品资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74×50cm

创作年代 约1930-1940年代作

估价 HKD 15,000,000-20,000,000

成交价 RMB 39,708,720 HKD 50,520,000

签名:玉 SANYU

说明 亨利.皮尔.候谢之记录卷标贴于画布框背

常玉 盆中牡丹 香港佳士得2014秋拍 成交价5612万港元

作品鉴赏

著名艺术评论家、学者衣淑凡曾将常玉誉为「中国的马蒂斯」。 常玉,出生于中国四川的富商家庭,在机缘巧合下选择赴法求学深造,不久便移居海外。常玉抵法后并未选择传统的美术院校,转而进入当时与学院派风格大相径庭的大茅屋学院学习绘画。在那里,常玉摆脱了西方正统绘画技法的束缚,大胆探索尝试各种自然及人体主题。 常玉是中国首批赴巴黎求学的艺术家,在其同侪(如林风眠)纷纷归国之际,他却选择留在巴黎继续学习全新且颠覆的现代主义绘画,亲历该新兴艺术风格从酝酿到发展成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与他同期旅法的艺术家们均选择了西方绘画媒介──油画,且在风格上受到了印象主义及其衍生流派的影响。

在旅居法国的几十年间,常玉的画风几经蜕变。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形式上的借鉴,更关注对现代风格精髓的捕捉。在艺术上的进步赋予他在绘画主题上的独特视角。他在不改变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转而发掘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的潜力。有些作品甚至受到了摄影技术以及摄影作品中的不同角度的影响和启发。常玉的绘画将中国传统意象与巴黎先锋艺术多种流派的前卫概念相融合。由于早年在中国接受的传统艺术学习,他本人还擅长中国书法和传统绘画。由于收藏中国和日本艺术品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已蔚然成风,常玉在巴黎求学期间也很有可能再次接触到了中国美学。这股对东方艺术的热烈追捧对十九世纪的先锋派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很多艺术家如梵高,都曾受到东方美学的启发并将这些元素注入他们的作品。 这幅作品,《盆中牡丹》(Lot 10),正是对常玉所追求的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巧妙融合的完美诠释。以中国毛笔简单几笔勾勒出的线条,透露出鲜明的风格,而作品的主题则是对传统中国古典花鸟绘画的怀念与致敬。但常玉笔下的花卉,深受西方静物画的影响,表现出独特的强韧和肃静之美。对背景自然随意的描画营造出类似摄影的效果,赋予作品一种凝固感。花卉是常玉最偏爱的主题之一。在其艺术生涯中,他已反复对这个主题进行不同形式的尝试,并赋予每幅作品独特的意境。《盆中牡丹》是常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经典代表之作。

彼时,他已放弃了用明亮轻快的色彩描绘花球。作品中深沉的色调,突出的黑色轮廓,从牡丹的主干延伸至黑色的叶片;简洁的笔触正是当时艺术创作的典型元素。画中的牡丹,如题所示作为主体,松散地点缀其间,其缥缈轻盈的质感和厚重的整体色彩形成强烈反差。 在深色的背景上,花瓣呈现出负片效果。《盆中牡丹》正是常玉受到摄影技术影响而作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类似的风格不仅出现在他的人物作品中,也在他后期的花卉静物作品中有所体现。这种通过对光影对比来强调主体花卉的技法是常玉作品中的一次新的尝试。这种对比在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中变得愈发明显。色彩和色调以及桌布上的中式花纹都是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呼应。类似的主题在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的油画作品中多有体现。

这种独特的样式,以极具中国艺术美学的风格,绽放在常玉笔下的静物花卉作品中,如《粉菊与玻璃瓶》(1930年代)和《绿底百合与花瓶》(1940年代),以及他的植物与动物主题作品中,如《白牡丹》、《黑蝴蝶与猫》(1955),和单一动物主题作品《金鱼》(1930-1940年代),甚至人体作品如《花毯上的裸女》(1950年代)。而为了体现极简主义的另外一个元素,常玉作品的构图也开始改变。艺术家在不断地探索如何避免无谓的细节刻画,而将重点集中在对色彩和线条的描绘上。在这幅《盆中牡丹》中,略显生硬瘦削的笔触勾勒出了更加简洁纯粹的风格。在常玉以牡丹花为主题的作品中,如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几幅藏品,以及巴黎塞努博物馆中的一幅于1963年购入的藏品,都体现了对这种极简风格的探索。

而《盆中牡丹》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透过对色调和构图的选择,光影对比以及简洁笔触的运用,常玉在画面中营造出了一种平衡和谐之感,成就了一幅中西合璧的极简主义作品。 根据画布背后的标签所示,《盆中牡丹》曾于1954年与常玉另外一幅作品《莲花》一起在独立沙龙上展出。该展览第六十五辑目录中写道:「独立艺术家联盟,主张废除入场费用及资格,旨在为艺术家提供一个自由向公众展示作品的机会。」这个理念也是常玉的艺术理想及洒脱本性的最佳表述。

作品资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88.2×73.7cm

创作年代 约1940-1950年代作

估价 HKD 30,000,000-40,000,000

成交价 RMB 44,278,680 HKD 56,120,000

款识:玉 SANYU (右下)

出处 现藏者之家属直接购自艺术家本人 法国 私人收藏

文字介绍

2001年《常玉 油画全集》国巨基金会 大未来艺术出版社 台北 台湾 (图版,第156图,第270页)

2011年《常玉油画全集 第二册》衣淑凡着 立青文教基金会出版 台北 台湾 (图版,第156图,第133页)

常玉 蔷薇花束 保利香港2015秋拍 成交价5900万港元

作品鉴赏

当常玉画得越多而对事物的体验越深,他便越发现那蕴含在其民族血液里的特殊性……。他知道如何以最精简的方式,勾划出事物中的精髓及幽默感。

-约翰.法兰寇

关键性创作年代

综观常玉一生的创作,静物主题横跨近四十年,完整地陈述了风格演变的历程,而在他创作早期最具代表意义的无疑是数量极为稀少的玫瑰主题。虽然中国将蔷薇属的植物再细分为蔷薇、月季与玫瑰等,但在西方只使用「玫瑰」(Rose)表达这几种相似的植物。常玉一生以玫瑰为主题的画作仅有五件,三件有署明年代的作品分别为1929与1931年时所创作,跨越了这两个艺术家生命中非常关键的年份,在数量上也远少于超过五十件的菊花主题画作,更显得极为稀少而弥足珍贵。透过对于玫瑰主题画作的解析,我们得以一窥常玉早期作品中的浓烈情感与创作理念,而其中最早,表现方式也最为特殊的即为此件创作于1929年的《蔷薇花束》(Lot 133)。

根据常玉现有的相关著录与出版资料显示,目前有纪年的油画作品最早可追溯至1929年,往后直到1965年虽一直有零星的作品记录年代,但1929年与1931年的数量却远超过其他年份,也可推断这两年在常玉创作生涯的重要性。1929年常玉结识法国著名的文人及收藏家—亨利.皮耶.侯谢(Henri-Pierre Roché),侯谢开始担任他的经纪人及推广他的画作,两人的合作虽于1932年结束。但1931年时常玉认识了作曲家约翰.法兰寇(Johan Franco),法兰寇不仅与常玉结为好友,更成为他的赞助人,从各方面给予他帮助,此时常玉获画廊邀请举办个展,但亦在同年与妻子玛素.哈祖尼耶(Marcelle Charlotte Guyot de la Hardrouyère)离异,往后常玉终其一生未曾再娶,显示了对于这段感情的重视,或许也因此,他在1930年代之后未再创作以玫瑰为主题的作品。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李白《忆东山二首》

「对天生的尤物我们要求繁盛,以便美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首》

除了赞颂与象征爱情之外,玫瑰不论在东西方的文学传统中,皆象征了美好的事物,常玉于结婚隔年创作《蔷薇花束》,除了作为他和玛素爱情的表征外,当时他正踌躇满志、乐观豁达,蔷薇花的盛开亦寄托了他对于生活的美好期待与向往。或许因主题的特殊性,《蔷薇花束》罕见地使用线条与渐层色彩勾勒粉红蔷薇与枝叶,镂空的轮廓线中透出背景的墨黑色,仿佛赋予蔷薇花束自发性光源,在漆黑背景里闪耀彰显了自身的绽放。画面下方的白色花瓶未有细节装饰的描写,平面化的造型与块面强调了瓶身的体积感与量感,前景粉红色的转折将白色桌面往前延伸,与黑色背景形塑出完整的立体空间叙述。

从《蔷薇花束》可见,常玉致力开拓静物花卉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及线条运用进一步为他提供创作灵感,介于轮廓与实体之间的描绘已脱离具象与写实的框架,超越了中西美学传统中惯用的制式规范,花朵与枝叶经过几何化的处理,成为线条的流动与几何元素的重组。自1921年他以写意笔法创作《牡丹》,八年后的《蔷薇花束》明显来自于中西艺术的融合,常玉不仅以蔷薇花束传达了东方文人美学,更对静物画的创作明确开创了崭新的方向及艺术高度,完全跨越西方静物画传承已久的形式与藩篱,以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来诠释与拓展西方现代主义,《蔷薇花束》也书写下常玉极具突破性的成就。

常玉 蔷薇花束 局部

蔷薇-圆满与富贵双全

然而,不同于常玉在一般静物作品里如实呈现花卉的样貌,《蔷薇花束》中的花朵与枝叶明显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概念化,花瓣、枝干与叶片开放舒展,展现出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语言的中国绘画特征。常玉自幼学习书法,在此延续了以线条为主的造型原则和表达方式,尤其以左方正面盛开的花朵为主角,中央的花心几何化为完整的圆形,花瓣的层层包裹简化为线条组构,物象的几何化与符号化令人联想起往后在1940-50年代多次出现于常玉作品中的吉祥纹样,其来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钱纹。

古钱纹为象征圆形方孔的铜钱,寓意为「外法天,内法地」,古钱又称为泉,泉与「全」音同,寓意着完备、圆满,作为生活中常见的吉祥纹样,反映了人们求全求备的心理。常玉在此援引古钱纹做为蔷薇花的中心,除了是对于客观物象的主观解构外,更以中国传统形式语言寄托了深刻的意涵,蔷薇花的描写不只是花卉的呈现,而是艺术家对于圆满与富贵双全的殷切期许,随着《蔷薇花束》对于传统文化象征的挪用首开先河,亦明确说明了常玉早在此时已对于自身文化的追求立定志向,作品中的纹样见证了艺术家面对生活的体会与感怀,预示了往后创作中的重要脉络。

光源与虚实关系

常玉作品中鲜少有光源与明暗的描绘,而多以色彩层次铺陈出空间感,《蔷薇花束》运用黑色背景烘托粉红蔷薇与白色枝叶,呈现常玉大胆的思考与创举,不但进一步探讨了轮廓线与实体间的关系,更在色彩的对比映衬下,首次肯定了物象与光线之间的关联性,蔷薇花朵的镂空与枝叶的轮廓线更正式确立了常玉游离于虚实之间的创作中心思想,在静物描绘中,若言明暗与色彩为西方着重的形式元素,则物体的轮廓线明显来自于东方的书画传统,此处光源、色彩与轮廓线的结合可视为常玉真正实现中西美学与形式元素的融合,创造出另一种形式的美学架构,代表了独特的时代意义与精神象征。

在目前出版的文献资料中,艺术家再也未使用类似描绘技法于其他作品,却以此为基础开启往后灵感,1930年代后的《婚礼花饰》、《盆中白莲》即以更加虚化的手法刮去轮廓或白描线条呈现虚实之间的对比。描绘蔷薇的粉红色作为画面的主要色调,或许因此带给他灵感以粉红色为基础进行对于造型和空间的探索,之后遍及人物、静物、动物和风景等不同主题,开始著名的粉红时期。由此可见,从外在绘画形式与内在精神,《蔷薇花束》标志了常玉创作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可说独一无二地代表他的具体成就,并从此将他的艺术生涯推向高峰。

花卉作为自我观照

1920年代晚期至50年代间,花卉静物一直是常玉主要的创作题材,从蔷薇、菊花、兰花、梅花、莲花等他反复描写的花卉,不难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学中这几种植物所蕴含的丰富象征意义。花卉与植物象征普遍地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面向,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与《离骚》开始,「香草」意象往往是人格情操的化身,植物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作为传递文人情感与品格的重要象征,香花草木因此逐渐成为人格的外化形式。

常玉在作品中保留了「体物写志」的抒情精神,从多样瓶花与植栽的摹写与呈现,可见艺术家对于花卉本身的形象与象征意涵的探讨,已不仅是延续西方静物主题的传统,或东方引自然入室的生活情趣,更是自身的写照与情感的寄托。作品因而记载了常玉的人生历程,相较于他在困顿生活中多写菊花的超然脱俗、梅花的经霜不雕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蔷薇无疑代表了他在而立之年新婚后对于自己当下生活的表达与阐述,见证他最为意气风发的创作阶段,奠定了他以主观情感描绘物象的创作基础,为我们研究常玉作品风格演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常玉 蔷薇花束 局部

一脉相承的生命美学

《蔷薇花束》虽是描写静物,但若仔细观察画面中描绘的花朵,则可发现常玉在此呈现了蔷薇由蓓蕾、含苞待放、初绽至盛开的四种状态,如同开花的过程片段,仿佛影射了生命的起承转合,瓶中的花束看似静谧的场景,却上演了内在的生命律动,水平的桌面与暗色的背景点出静态,花朵的开放又突显动态,可说常玉运用了动、静两种层次来描写景物意象,其间不仅是对比,更是动静之间的相互映衬。花开花落成为常玉对于时间意识的阐述,隐含了艺术家自身的存在依据,蔷薇的开放成为强烈的主观性时间与宇宙及自我之情的表达,画中的四枝蔷薇不再是单纯的静物,花开的过程突显了生命的本质与其暗示的时间性,观看画面的一瞬之间即为蔷薇绽放的过程,常玉似乎已不顾虑春暖花开或秋凉雕谢的时序,蔷薇花在剎那间瞬息万变,我们亦从寂静中看见万变,从剎那中看到永恒,即使外在不断生灭变化,却在自然现象中蕴含了无限生机与意蕴。

《蔷薇花束》除了揭示蔷薇的象征意义之外,常玉更从物象的动静之间与成长过程,体察与积极思考了生命的深刻意义。倘若《蔷薇花束》欲强调对于当下生命的感悟与积极面向,则常玉在1950年代后创作《青蛙、鸟、蝴蝶与盆景》中所题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见二十余年后艺术家心态的变化。《青蛙、鸟、蝴蝶与盆景》以客观的角度体察万物,描绘动物与植栽的怡然自得,已不同常玉于《蔷薇花束》表露的主观性与寄托自身的情感意图,或许随着岁月流逝,《蔷薇花束》中生命历程的实践已然转化为《青蛙、鸟、蝴蝶与盆景》物我相亲的宁静状态,作品反映了常玉最为真实而深刻的心理状态,与对于外在世界的感受与体悟。

常玉透过主观的思维来观照外境,作品呈现了直观的灵性情感,进而转化为特殊的审美意识,万物动中藏有静止的永恒,静中亦有盎然的生机动力,他的作品之所以开拓了中西艺术融汇的新境界,在于将自然景物的变化与静谧结合,展现万物的生机与归纳世间的规律。《蔷薇花束》在特殊主题的描绘下,成为揭示艺术家创作理念最早的关键作品,画面体现他任运自在的心境与精粹的物象相融合,象征着常玉人生境界和生命的审美意象,承上启下奠定了往后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他藉由静物探讨内在与外在、虚实与动静之间的完美结合。

作品资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73×50cm

创作年代 1929年作

估价 咨 询 价

成交价 RMB 48,498,000 HKD 59,000,000

出版

《乡关何处常玉的绘画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 台北 台湾 2001年

(图版,第41图,第88页)

《常玉油画全集》大未来艺术出版社 台北 台湾 2001年

(图版,第81图,第188页)

《常玉油画全集 第二册》 财团法人立青文教基金会 台北 台湾 2011年

(图版,第81图,第125页)

《常玉─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锋》耿画廊 台北 台湾 2013年(图版,第88页)

款识:玉 SANYU 1929(右下)

来源

法国 巴黎 昂利皮耶侯谢

路德迈 巴黎 1997年4月28日 编号 314

法国 巴黎 私人收藏

常玉 蓝色辰星 (菊花与玻璃瓶) 香港佳士得2015春拍 成交价8188万港元

作品鉴赏

自二十年代末期,常玉因受到艺术赞助人侯谢的委托,创作了一系列的铜刻版画,便对极简的线条美感所吸引,画面上留白的空间与阴阳的对应关系,意外地对他在油画创作上有了突破。「白」在中国则代表着纯粹,是意识的全然转化,而墨黑及素白在中国的绘画美学上则是最能表现纯粹原始的自然之源,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所谓的「墨分五彩」,指的便是墨色在素白的画面上所展开的是无限的心灵空间。而他幼年熟练书法,熟稔线条用法,以「书写」抒意心中情怀,自成「法度」线条用笔,线条是常玉绘画的灵魂,也是用来支撑花朵的支架,力透锦菊的瓣脉。犹如唐代欧阳洵《用笔论》中所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画中线条的每一落笔,尽显刚健柔美,引领花朵姿态形成枝桠,剔透的银线则勾勒粉嫩白菊将之转化透虚为实,除了对应「墨分五彩」的虚实转化外,并有意识地抚媚锦菊使之摇曳生姿,牵引观者视线,成为画中灵魂、视觉中心。

除此之外,常玉的用笔特殊,以枝桠为实线,分层墨线,第一层打底,迭上第二层枝叶则加强视觉效果,在墨色氤氲中表现出枝叶伸展的微妙动态。与之虚实相应的花 线条则化虚为实彷若银线,以油画笔尖透开颜料彷佛墨笔中的飞白效果,反客为主引领观者视线,赋予立体观感。

常玉作品中的光影表现也常使人感到玩味,有别于西方直观的光影表现手法,常玉以体现东方人文墨晕方式,让瓶中菊花自幽暗背景中自体发光,犹如清朝八大山人之语「浑屯中放出光明」,利用大自然空气中富含水气的蓝色油画颜料,恪守东方水墨氤氲技法,让环绕在枝桠旁的蓝色水气形成氤氲光体,自然成为画中光体来源。八大山人擅以黑墨描绘动态中的鸟禽,在黑成一气的墨色中以墨色氤氲表现耳目口鼻以及四肢伸屈的微妙动态,常玉则刻意使用蓝色背景让空气中透含水气,在幽蓝层次中发出蓝光。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以舞台式的光影表现方式展现画中主体,二十世纪初印象派则随着日照变化显示光影的阶段不同。常玉身处西方,却选择蓝色精心布置一道暗夜风景,反复着以靛蓝包覆枝叶制造幽暗光源。

若以实体光源投射画面反而无法端详细节,在幽暗静谧处则可细探光源,其为独特式的常玉画作,未曾于西方重视科学、逻辑及透视的绘画表现方式见之,在华人艺术家中,则是首位用以油画颜料展现水墨氤氲的画家,运用中西创作技法臻至纯熟,在当今东西画作之中并无第二人。丰富的生命历程及丰盈的创作经验让常玉拥有独特的画作展现方式,二十世纪初前往法国,时处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以及超现实主义等画派兴盛之时,常玉的画作在空间、造型上巧妙处理,完成超越现代的美丽画作,成为独树一帜的东方人文画家。画作枝叶纵横交错,枝桠错置无法分辨前后,常玉将之交网如织形成一环体空间,而本该往上生长的叶脉与挺立而生的银菊逆向生长,继而凸显银菊的绽放张力。

画面加之呈现多重绘画语汇,不着地的瓶内枝桠彷佛点地跃起,加上环体空间因而延展菊枝,绽放花蕊,充满丰沛的生命张力及动感,是常玉画作默语而出的超现实表现。绽放的枝叶向左右延展舞动姿态,与宽口曲瓶相互对照,形成三角环体与三角锥体的对应,内蕴几何形体展现抽象美感。 常玉无疑是二十世纪初跃上国际舞台的华人画家,他的画作经常给予观者隽永韵长的净度与纯度,犹如瓷瓶上的釉描创作又如质朴的木刻版画,竭力低限颜色、线条、造型,却丰盈观者在视觉及心灵上的感受,忠实反映少即是多,虚实相照的东方哲理。

除了恣意畅游于他的油画技巧外,作品并给予观者物我共生,天人相应的东方哲思。「虚实相照」是《蓝色辰星(菊花与玻璃瓶)》(Lot 13) 的作画法度,在光线、空间以及线条上互相对应,取得自然和谐及平衡。《蓝色辰星(菊花与玻璃瓶)》是常玉为数不多的「蓝色」画作,细究他的创作生涯,蓝色时期画作多创作于1950 年代,作品件数为数不多,弥足珍贵。画中唯一面对观者的花朵是常玉刻意留予与观者的对话桥梁,彷若吸引观者驻足流连这幅自幽暗中发出光明,如月光下的幽蓝湖水,又似布满星际的暗夜,划破寂静天际,闪闪发光。

作品资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75×92cm

创作年代 1950年作

估价 咨 询 价

成交价 RMB 65,585,880 HKD 81,880,000

款识: 玉 SANYU(右下)

常玉 瓶菊 山东春秋2013秋拍 成交价20616万元

作品鉴赏

常玉,本名常有书,1900年出生于四川顺庆(南充市)的富商庭,1910年即与赵熙习画,长于书法的他,1917年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1919年常玉与徐悲鸿、林凤眠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并于1919年赴日时在东京展出其书法作品,而获当地杂志刊载推荐。常玉自20岁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到巴黎,1921年与徐悲鸿、张道藩等留法学生组织“天狗会”。至67岁辞世,大致都住在巴黎。此后,他的作品经常在沙龙及各大画廊展出。1938年他曾短期回中国,接着转往纽约,在该地生活了两年。并于1948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作品。该馆同时印行“瓶花”的彩色明信片。1948年返回法国,直至1966年逝世于巴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常玉40几幅油画巨作,曾于1978起定期举办他的回顾展及学术研究,藉此宣扬他有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成就。

常玉一生都极为坎坷,他画的画根本就卖不出去,为了艺术理想,他又不去按世俗的观点而创作,以致他在蒙巴那斯的家中被煤气熏死的时候,仍然是一贫如洗。常玉至今虽然不为国内人所熟知,但他在台湾,在法国以及欧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常玉是中国的莫迪利阿尼式的人物,生前潦倒而死后荣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常玉本想去台湾办个展,几十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提前运抵台湾,但是因为签证时护照问题未能成行。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常玉的许多代表性作品都被留在了宝岛,成为当代人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心路历程的重要凭证。

常玉的静物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画中的花朵大都孤单无力,残花败韵、强撑姿色,像失去母亲的孩子般孤单寥寂,无依无靠,直叫人有“残月伴秋寒,冷冷清清”的凄凉感。

常玉 瓶菊 局部

常玉 瓶菊 局部

常玉 瓶菊 局部

作品资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51×40cm

创作年代 1940年作

估价 RMB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206,160,000 HKD 261,292,776

签名:玉SANYU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2-02 16:02:27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给我推荐的,很靠谱,推荐大家情感有问题的可以尝试一下

头像
2023-11-10 01:11:55

老师,可以咨询下吗?

头像
2023-11-04 06:11:22

被拉黑了,还有希望么?

头像
2023-10-08 18:10:33

老师,可以咨询下吗?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4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