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刘亮程、徐则臣等16位作家学者眼中的2021和2022

情感导师 5284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新年之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遵循每年惯例,邀请一些作家和学者回顾2021年的难忘时光,梳理自己在写作和出版方面的收获,畅谈2022年以及更远的未来的写作目标。

毕飞宇、刘亮程、徐则臣等16位作家学者眼中的2021和2022

毕飞宇:

2022年我必须把书稿交出去,不能再拖了!

毕飞宇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2021年我当然有收获,最大的收获是我成了汪民安的读者。江苏人民出版社新版了他主编的一本书,《文化研究关键词》。这其实是一本旧书,只是我错过了。当然,错过了也没关系,毕竟我在2021年没有再一次错过。

我是改开一代,改开一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在年轻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必须面对“名词爆炸”。所谓的“名词爆炸”,说白了就是概念爆炸。那些概念怎么就爆炸了呢?因为这些概念来到了学术真空,它只能爆炸。在爆炸的年代,我们要接受新观念,那就必须从接受新概念开始。我们一边接受,一边使用,可以说是现插现用。回过头来看,这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谁也没有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其实,我必须诚实地说,因为我们缺少哲学、思想、文化的基础教育,许多概念我们并不明白,但是,不明白我们也敢用,甚至还产生了陌生化所带来的快感。

我注重概念还是在我进了南京大学之后,因为我要去别的大学讲学,我发现,一些文学的基本概念,不同的大学各有各的说法,比方说,“叙述”“描写”,许多同学、有些已经开始读文艺学的研究生了,他们也是不清晰的。文艺学的概念搞不清楚其实也不是多大的事,但是,有一件事是重要的,比方说,我在玩手机的时候,我发现许多人在那里讨论很要紧的问题,因为概念的游移,最终,他们的对话成了鸡同鸭讲,这个事情就比较大。

今天,我非常愿意向热爱阅读和热爱思考的朋友推荐《文化研究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都是一些重要的概念。虽然这本书只是汪民安主编的,但是,它依然具有汪民安的特征,清晰,明朗,最关键的是,深入浅出。感谢汪民安,他让我学到了很多。

2022年我没有阅读计划。我的阅读从来没有计划,这是恶习,我一直想改,但是改不了。泰戈尔说:“我得到了我不想要的。”我的阅读就是这样。2022年我必须把我的书稿交出去,不能再拖了。我一直在媒体面前回避这个话题,但是,我今天不再回避,只有这样,我才能完成。

2022年我渴望阅读庞羽、大头马和汤成难的新作,她们是我们江苏的新锐作家,我们刚刚开完她们的研讨会。在这三个人当中,我对庞羽更熟悉一些,而我最近正在阅读大头马和汤成难。她们三个人很不同,如果发展顺利,每个人都可以建立一个独特的世界。我必须承认,其实我一直不太看好汤成难,但是,她的《奔跑的稻田》说服了我,我希望她能走远。至于庞羽和大头马,她们的势头很好,她们也希望从我这里听到一些建议,但是,我拒绝了。我拒绝交流不是我偷懒,是我不想干扰她们,也许她们走得很正,也许她们走偏了,可是,她们那么年轻,就算走偏了那又怎么样?我自己都不能确定我的写作道路是不是合适,我又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但是,我依然对她们说,写几年,回头看一看自己,这个总是不会错的。

徐则臣:

2022年,我想生活会一如既往

徐则臣

《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

从写作和阅读的量上论,2021年是被我严重虚度的一年。写了24年小说,2021年是24年中唯一一个小说都没写的一年,半成品都没有。很多年前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再忙再懒,一年至少要写出一个短篇小说。2021年食言了。阅读的量可能不是历年中最小的,但肯定是最小的之一。时间都去哪儿了呢?我也很纳闷。我可以说,这一年工作很忙,的确很忙;我也可以说这一年考了几场大试,这些都要耗掉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我知道,这些都是借口。拖延和懒惰永远是你如影随形的敌人,一不小心就乘虚而入。

当然,这一年虽然乏善可陈,还写了一点别的,主要是两篇散文。一篇《入藏记》,1.6万字,字数不多,但前后花了我4个月的时间,看了十来本与西藏有关的资料。我从史料的丛林里,梳理出了一条英国人荣赫鹏带领英军和印度等雇佣兵,从亚东进入西藏,最终剑指拉萨,向全世界揭开西藏神秘面纱的路径。这一年是1904年。我对清末的那段历史一直很有兴趣。另一篇是《向南,向西,向西南》,接近1万字,写重走西南联大之路的一些感受。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一段历史。其它的一些小豆腐块,不提也罢。

出了几本书,小说集和散文集,多是旧作再版。小说集《青城》还比较新,集子中三篇小说的搭配也有点意思。这3篇小说的写作,时间跨度15年,写得艰难,因此也敝帚自珍。

除了工作和学习上的刚需阅读,随心所欲的阅读主要集中在历史、传记和建筑艺术方面。也读了一些文学作品和与河流相关的资料。晚上散步主要听《聊斋志异》,第二遍越听越喜欢。

2021年国内外都发生了很多大事,包括疫情,谁都没法置身事外。我跟大家一样投入,也跟大家一样免不了情绪上有所起伏。

2022年来得有点快,感觉还没来得及对上一年做个盘点它就到了。年年难过年年过,岁岁年年花开花落,料想区别也不会太大。放在历史的长镜头中看,某个年头里一座山,最终也会被地平线吞没。所以2022年,我想生活会一如既往。

工作、学习之外,我的主要身份还是作家,读和写是我的两个翅膀。鉴于2021年的惨淡收成,今年我会努力扇动两个翅膀,让自己飞得快一点,飞得高一点,飞得久一点,飞得稳一点。争取把“鹤顶侦探故事集”中剩下的几个短篇写完。跟朋友约定写一个跟“跑步”有关的小说,希望今年能够完成。长篇小说继续准备,期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天早点到来。至于阅读,刚需之外,还是随心所欲、按需进行。阅读重心应该跟2021年差别不大。希望明年这个时候再检点,我不再有光阴虚度的惶恐。

因为疫情,过去两年绝大多数时间都憋着不动,希望今年能早日河清海晏,可以沿着运河再走走,再看看其他几条大水,也能到其他相关的地方走一走。我的写作有实证主义强迫症,田野调查必不可少,该走的地方都走了看了,新的小说才可能更快地出来。

另外,按照计划,我的小说《北上》改编的电视剧2022年应该能出来,若是如期播出,希望朋友们能够喜欢。

刘亮程:

重新发现与修改那个童年世界

刘亮程

作家、散文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2022年,我的新小说《本巴》即将出版。这是我写的最愉快的一部小说,写了一群停在25岁不愿老去的大人,和几个停在童年不长大的孩子。我写作时,内心中那个孩童又活过来。我一直在内心中养着一个不长大的孩子。那是童年的我自己。他一直在那里,我的成长不能覆盖他。我一次次地回去,重新发现和修改那个童年世界。

《本巴》以江格尔史诗为背景,在史诗尽头重启时间:在“阿尔泰山还是小土丘”,万物都有时间长大的人世初年,居住在本巴草原中心的乌仲汗,首先感到了人世的拥挤,他用搬家家游戏将所有人和动物回到不占多少地方的童年,用捉迷藏游戏让地上的一半人藏起来,另一半去寻找。最后用做梦,做梦游戏让人的醒去寻找睡,梦与醒相互找寻。“我们在梦里时,醒是随时回来的家乡。而在醒来时,梦是遥远模糊的故乡。我们在无尽的睡着醒来里,都在回乡。”在无尽的睡着醒来间,一个又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发生了。那个世界在人的念头里,在孩子任意发挥的游戏中。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世界的开端,在那里,一切都会重新开始。

除了新小说,我的《一个人的村庄》《虚土》《凿空》《在新疆》也即将再版,做了不小的修订。去年,有几个月时间在读自己的书。尤其《一个人的村庄》,上世纪末出版到现在,二十多年里再版数十次,都没做过修订,自己也没完整地回头看过。这次认真读了一遍,竟然读进去,只删去了个别写性的文字,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喜欢读这本书,其余一个字也动不了。我写《一个人的村庄》耗费10年,每一篇每一句都经过了反复修改,我没有给20年后的自己留下可修改的机会。

今年我在同时写两个长篇,一个写历史,一个写现在,其实对于作家来说,历史也是现在,现在也是历史,取决于作家是否真正走进去,写出来。

孙惠芬:

用小世界里的故事打通大世界

孙惠芬

国家一级作家

2021年,我重读了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霍桑、托马斯·哈代、查尔斯·弗雷泽等大师的经典作品。这已经不知是多少次重读了,每一次重读都有不同收获。岁月的奇妙之处在于,同是一个人,面对同一片风景,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

这一年,我还重读了人类学家卡罗斯·卡斯塔尼达的人类学著作《巫师唐望的教诲》,作者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跟随墨西哥巫师唐望,走入巫师世界的新认知系统,去认识无限,跃入“认知系统”多重地平线,写下了长达20万字的神奇之书。在卡罗斯一次次面对未知世界的训练挑战中,唐望的教诲一次次给他启示:“对我而言,唯一的旅程,是走在一条有心的道路上,任何有心的道路上,我走着,而唯一值得接受的挑战是,走完它的全程……”

第一次遇到这部书是2011年。那时,我跟随卡罗斯,去感知人类“认知系统”多重地平线,写下了非虚构小说《生死十日谈》,2021年重温唐望的教诲——走有心的道路,收获了一个多年以来一直就有的、但如今更加笃定的文学理想:透过写作,去触摸人类精神系统多重地平线。

欣喜的是,这一年里,接力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童话作品《多年蚁后》,我愿意把这看成是走在有心道路上的点滴收获。

《多年蚁后》出版后,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贴近了读者的某种期待,如果是,那么我觉得,除了前面说的,走在有心的道路上,重要的还在于:我虽然写了蚂蚁、蝉、蜘蛛等昆虫与一个孩子、一头老牛、一位老爷爷在海棠树下小世界里的故事,但它打通的是大世界,它打通了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生命界限。它虽然离我所期待的“精神世界的多重地平线”相距甚远,但关于善、关于爱、关于勇敢,这人类最基本最朴素的情感,在不同生灵之间还是给予了生动的诠释。

我正准备投入到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中。这部长篇的灵感来自2011年9月,就是我第一次遇到《巫师唐望的教诲》,并写下《生死十日谈》的时候。10年来我与她默默厮守,无时无刻不在打量她,企图理解她,走近她,可她像一个沉睡在山岚间的少女,与我隔着一层厚厚的雾霭,总是难以将她唤醒。10年来,我写下《后上塘书》《寻找张展》以及刚刚出版的《多年蚁后》,不知道是不是正是这一次次的写作实践,拨开了遮蔽她的雾纱,或者10年来,我个体生命悲欣交集的透射,让她从沉睡中醒来……反正现在,她醒来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人类学家卡罗斯接受的启示:跟随她,走在有心的道路上,迎接挑战,走完它的全程……

吴岩:

为什么扎克伯格懂得从科幻中提取概念?

吴 岩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2021年,我收获最大的应该是《中国轨道号》。这本书出版后,反响特别强烈,后来成为第11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的两部科幻小说之一,并且进入了一系列书单,这是我从事创作以来从没遇到过的事情。

这本书为什么能够获得这种认可,我想可能是把60后这一代人的儿时记忆,以及中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怎样实现重大科研突破,用小说的笔法、孩子的眼光写出来了,这是一个创新。恰恰因为是创新,所以大家给了很多肯定。今天的孩子完全能读懂故事里的内容,这也是一件我特别高兴的事情。

在学术出版方面,2021年我们主要做了“南科人文”系列。这套书是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陈跃红讲席教授策划、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是第一辑的执行主编。有一本是讲大湾区的青年文化,还有一本谈建筑学,我署名的2本是《中国科幻文论精选》《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后者是对中国科幻小说历史发展进行的回顾和总结,它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这些都是过去一年里,我印象比较深的事情。

去年,我看得比较多的是符号学方面的书。过去没接触过这方面,赵毅衡老师的《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让我收获很大。在科幻文学方面,我推荐贾立元的《“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这是他根据博士论文增删后的一部书,以点带面地把晚清科幻介绍得很清楚,也有深度。这本书值得关注。

2022年,新冠疫情有反复出现的可能,但中国社会一定是一个向好的趋势,正常的社会生活逐渐恢复。过去两年,线下活动基本都改到线上,希望2022年线下活动如常举办。尤其是2021年成都成功申办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科幻界都会为此做准备。世界科幻大会能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幻活动。这是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将吸引全世界的科幻迷参加。无论了解世界科幻发展的现状,还是树立我国在世界科幻领域的话语权,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今年,我会集中写一些科幻理论文章。大概到2022年夏天,重庆大学出版社会出3本书,分别是《科幻理论的未来版图》《科幻创作的未来版图》《科幻产业的未来版图》。这也是“南科人文”系列的第三辑,我又是这一辑的执行主编。关于创作。至于小说,我还没想好要不要写《中国轨道号》的下一部。

科幻理论为什么重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中国的科幻发展和英美、日本不是一个脉络,虽然受其影响很大,但我们有自己的起源,有自己走过的道路,需要从中摸索出一种有意义的路径与模式,从而让作家更有的放矢地去写带有本土特色的作品。第二,今后至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将深刻影响人类,科幻作品必将受到关注,这需要科幻理论助力。第三,虽然刘慈欣的《三体》已经在国际上获奖,在国内也很热,但只有他和其他极少作家的作品被读者认可;怎么提高读者对科幻的认知率,让他们喜欢上这种读物,也需要找到规律和范式。

读者常常问一个问题:科幻是一种怎么样的文学?这个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回答的,虽然已经困扰了人们这么多年。有趣的是,以前听人说科幻不属于文学,现在则恰恰相反,文学界特别欢迎科幻作家加入。究其原因,可能是科幻可以改造当前的文学现状,拓宽文学的边界。科幻理论研究能协助这类作品找到文学中的位置,同时也向人们更好地解释她存在的价值。

汤素兰:只记花开不记年

汤素兰

一级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已创作出版儿童文学作品40多部。

虽然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但我用心编辑和写作过的那些书,我阅读的时候给过我滋养、照亮我灵魂的那些书,是一些芳香四溢的花儿,盛开在我生命的长途,永不凋零。

对于我的写作来说,2021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年末的时候,完成了《一粒种子——袁隆平的故事》。

虽然只是一个绘本故事,只有寥寥数千字,然而,它让我想起了20年前我策划编辑《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时的诸多往事,于我,真是意义非凡。

2001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我和几位朋友在长沙街边的小店里吃着火锅,聊着天。我当时在一家少儿出版社当编辑,朋友中有一位也是编辑,任职于某少儿期刊社。他说起最近请袁隆平院士为杂志题了词,他还说,如果有机会,他想为袁老写本传记。我想起了我的农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中国农民最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袁隆平!粮食问题是个大问题,没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你晓得要饿死好多人啊……”我立即说:“你写啊,我来报选题,争取把它出版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朋友一起多次到袁老家里和他的办公室采访。那时候袁老刚过70,精神很好,谈兴很浓,他为我们讲述小时候调皮的故事,讲述杂交水稻研究探索中的艰辛,带我们看他养的小猫,像个孩子一样炫耀他年轻时50米游泳能达到世界纪录。为了让传记丰富,我们想多多采用照片,袁老的夫人邓哲老师便把家里的照片都拿出来,供我们挑选。我的父亲听说我在为出版袁隆平传奔忙,也很兴奋,他从一个农民的角度写了一万多字,说让我参考。因为他跟许多人一样,不太分得清编辑和作家的角色,以为编辑就是作家。我说这本书我只担任责任编辑,传记的写作我另外请了作家,我父亲还特别遗憾,他说:“你不也是作家吗?袁隆平传,你应该写啊。”

在采访过程中,袁隆平先生多次说起他做过的一个梦,他梦见他研究出来的杂交稻稻穗有高梁那么粗,稻谷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我当即说,那您的这本传记我们就叫《禾下乘凉梦》吧,袁先生说:“禾下乘凉梦!好啊!”这本传记出版的时候就以《禾下乘凉梦》为主书名了。后来袁隆平先生的传记很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第一本叫作《禾下乘凉梦》的传记,但“禾下乘凉梦”如今已经成为了袁隆平先生与杂交水稻的一个代名词。

我当过16年编辑,编辑的图书有数百种,但从策划、采访到编辑加工全过程如此全情投入,这是唯一的一本书。传记出版后,我还写了一篇编辑手记,在文章的末尾,我说:“《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是一本寄托了我的理想和敬爱的书,也寄托了许许多多像我一样吃着杂交水稻的平凡人对袁隆平先生的敬意。”

从少儿读物编辑转换身份成为少儿作家,我还是常常会从编辑的角度思考什么样的书最值得少年儿童阅读,常常回顾我16年编辑生涯中,哪些书留了下来。让我自豪的是,我20年前编辑的这本《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经受了时光的淘洗,在2021年,我还有幸为它的新版写了一篇导读。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先生走完奋斗的一生,与世长辞。如今,他的陵墓在长沙唐人万寿园,圆形墓盖四周环绕着稻穗装饰,墓碑上刻着袁隆平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先生的一生和他的这句话,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对于我们这些为少年儿童写作的人,都极有启示意义,因此,当出版社邀请我为少年儿童写袁隆平先生的故事的时候,我立即答应了。这不是一次写作任务,而是幸运之神对我的眷顾。

我真是一个幸运的人。三十多年来一直在读书、编书、写书。虽然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但我用心编辑和写作过的那些书,我阅读的时候给过我滋养、照亮我灵魂的那些书,是一些芳香四溢的花儿,盛开在我生命的长途,永不凋零。当新的一年又来临的时候,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我要让自己的心灵和笔端一直绽放这样美丽的花儿。

保冬妮:我的2022,阅读的运动自然年

保冬妮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心理咨询师。

心理健康需要体育运动的促动,心中有阳光的孩子,眼中才有光明。

距离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有30天的时候,回望我自己在2021年的创作方向,两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运动和自然。

运动带动我的写作

疫情一直没有能阻止我运动的兴趣和走向自然的探索,热爱运动让我保持着身体的良好平衡性和适应性,而对自然的兴趣并非因疫情的来临而中断。不能远行地球的远方,也可以看窗外的自然故事。这一年读了美国作家黛博拉·克莱默的《绝境:滨鹬与鲎的史诗旅程》,我决定去看看中国沿海滩涂的水鸟。用了全年的时间,分别在不同的季节,从中国的北部沿海的唐山曹妃甸一直追到海南岛的儋州,去观察和了解迁徙鸟类红腹滨鹬、勺嘴鹬和其他鸻鹬类的水鸟的生境与生存状态。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是科学的眼光逐渐成为我观察世界的一种视角。野外观察需要好的身体素质,运动成就了我奔向野外的行动,未来的写作计划中,说不定它们会是我的写作对象。

运动绘本的创作成为重点

2022年注定是体育年,2月4日即将在北京召开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9月在杭州召开第19届亚运会。疫情期间,中国的两大体育盛事,具有特别的意义。回看少儿阅读中的运动主题,在童书中一直是个缺憾,竟然没有一本原创运动主题的图画书。拥有6亿少年儿童的大国,群众性的少儿体育运动提倡得不够。孩子们宅家,看手机,玩电子产品,肥胖儿和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缺乏体育爱好,运动低能化,儿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普遍,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得到解决和改善。我想用阅读的方式,告诉孩子们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特别是冬季运动项目,这些运动带给孩子们的健康、坚强、快乐是可以看到的;少年的体魄决定了未来国家国民精神。

我和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合作,首先出版了填补原创绘本主题空白的图画书“酷!冰雪运动”系列作品。四本绘本,来源于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和艺术的提炼。写作《冰球小队》的时候,我来到了北京中关村二小的冰球队,冰球队的白老师,带着四个球队的队员,讲述了他们练球的故事和家庭生活。我和画家们夜晚多次来到冰球场,看孩子们的练习,也通过录像去研究冰球运动员的运动轨迹和运动姿态;参看很多俄罗斯少年冰球运动的纪录片、花样滑冰的纪录片,从中去寻找绘画的角度和力度,也一直思考怎样有趣的把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与运动结合起来。

这套书出版之际,张艺谋导演为“酷!冰雪运动”系列图画书寄语:中国3亿青少年参与冬奥冰雪运动,让孩子们拥有阳光、健康的力量之美。

心中有阳光的孩子,眼中才有光明;心理健康需要体育运动的促动,耐力、毅力、努力是运动项目带给孩子最明显的成长,顽强、坚强、自强是运动带给孩子意志力的培养。有健康的体魄才能面对生活和学习,迎接各种压力和逆境。

对未来的出版,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我都抱有一个信念:孩子总是要读书的,创作一本对儿童有意义的书是作家的责任;作家不能自说自话,要看到儿童渴读的需求,我会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刘海栖:

写作是个技术活,要有时间和字数积累

刘海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1年我出版了《风雷顶》这部小说。退休后搬过去和老人一起住,老父亲老母亲年高体衰身边离不开人,住在一起方便照顾。父亲性格开朗,愿意聊天,记忆力也好,过去经常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情。我便萌生想法,把这些写出来。于是就每天请老父亲讲一点,用手机录下来,几个月时间,积累了三十多个小时的录音资料。

老父亲的记忆力非常好,对于小时候的事情记得很清楚,一桩桩一件件慢慢讲来,如数家珍。问他儿童团的事情,他拿起笔,把抗日儿童团团歌的歌词一字不差地都写下来。我们这一代是距离经历过战争那一代最近的,我们和那一代人血脉相连,我们很多的记忆和生活痕迹与他们的互相重合密不可分,我们有责任把这些痕迹留下来。

动笔之前,我静下心认真思考,搜集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脉络、以及在我党领导的抗战中的作用和价值,还有它的政治军事、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对父亲叙述的重要细节和涉及的事件人物地点年代反复进行核对,去重要的地方实地踏勘,听熟悉情况的人讲述,梳理弄清史料中语焉不详的地方。对于父亲讲述中提到的风物习俗,那些植物、农作物、鸟类和其它动物,也都查证资料一一核对。通过这些功课,保证笔下所呈现的历史和细节准确无误。

我还阅读一些有关的经典,描写革命战争的红色经典从小就读,耳熟能详,深入我们的记忆,又读了《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西线无战事》等国外的经典。我还无法证明这些经典对我的这次写作有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我知道了文学能达到的高度,文学反映的战争和生活能够多么广阔,对人性的开掘能有多么深。同时也使我认识到,父辈所经历和参与的战争、他们那个时候的生活,更加惊心动魄,更加闪耀着精神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我们民族的坚韧性不比任何一个民族逊色,值得我们去开掘表现。做了充分准备后,我动笔写了《风雷顶》这部给少年儿童看的小说。要感谢出版方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朋友,在他们不懈而执着的努力下,书出来后取得了一定的反响。

2022年我要多读一些书,读经典,这对自己是一个补课,我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作家,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学基础,受过很好的训练,我们这一代人则缺乏这些。现在读书视力下降,有些困难,但要克服困难,争取每天能读两三个小时的书。我的年纪逐渐增大,已经不是写作的黄金年龄了,但我还是要努力,争取写得好一点,争取为儿童文学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写作是个技术活,没有时间和字数的积累,达不到自如的程度,我要抓紧训练和提高自己。今年还有几个想法需要完成,有几本书将会在今年出来,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方家的指教。我相信2022年会给所有人带来好运气!

史雷:2022年会涌现更多更好的图画书

史 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将军胡同》《正阳门下》《绿色山峦》等。

真正优秀的图画书,不仅适合儿童,同样适合于成人。

2021年我和画家马鹏浩合作的图画书《小熊,快跑》获得了第七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也就是在这一年我把阅读重点放在了图画书上,对图画书进行了集中和对比阅读,对图画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我的图画书阅读是从2016年春天明天出版社总编徐迪南女士给我寄的第一批图画书开始的,那时我儿子还不到一岁。当时,徐迪南女士说,你可以先开始阅读,等儿子再大一点,就可以跟儿子一起看了。同这批图画书一同寄来的还有《幸福的种子》。之后,明天出版社的编辑凌艳明女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我寄一批图画书。正如徐迪南女士所说的那样,这些图画书我都是先读一遍,然后再和逐渐长大的儿子一起看。这些图画书让我度过了难忘的亲子阅读时光。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我在陪儿子阅读这些图画书时,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创作图画书的冲动。于是,我从之前发表过的短篇作品选出了几篇适合于改编成图画书的作品进行改编,这其中就有《小熊,快跑》、《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和《远去的燕子》。这些改编都是在学习了西方和日本经典图画书的基础上的改编,而且,我会特别注意与我的创作风格类似的图画书作家,以及与之合作的画家,并对他们进行重点阅读和研究。比如珍·尤伦和约翰·秀能合作的图画书《月下看猫头鹰》等。

从提交给出版社的图画书顺序而言,《小熊,快跑》是最早的,大约是在2017年初。

我发现在故事类图画书中,故事对图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与我风格类似的图画书作家的绘本,都有一个好的故事,这恰恰也是我作品的优势。我偏爱的也正是这类以故事取胜的图画书。

这样的图画书,读完之后,不仅是我这样的成人,就连儿子都会深陷其中,回味良久。

于是,我发现真正优秀的图画书,不仅适合儿童,同样适合于成人,成人能从这样的图画书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谢尔·希尔佛斯坦的《失落的一角》。

可以说我的图画书创作,始于阅读,而且是大量的经典图画书的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阅读,更是对图画的阅读。

通过集中和对比阅读,我发现,中国的原创图画书这些年来所取得的进步,正是在于中国新一代图画书画家对图画书的理解,他们很好地掌握了独特的图画书叙事语言,这种叙事语言不是指文字而是指图画,是指图画书画家用图画去思考故事、用图画去讲故事、用图画去表现故事,如果作者和绘者不是同一个人,那么绘者还要用图画进行二次创作,比如在《小熊,快跑》里,马鹏浩的图画创作,不仅完美表现了文字,更把自己的理解加了进去,使图画与文字地完美融合,让《小熊,快跑》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在与这些优秀的图画书画家的接触中,我发现中国新一代图画书画家,由于阅读图画书较早,所以相对于老一代画家而言,他们对图画书创作的理解更深、更到位。如果把图画书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的话,那么图画书语言对他们而言就像是母语一样。因此,我相信中国的图画书大师一定会从他们之中产生。

因此,我也相信在2022年中国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图画书作品,中国图画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黄怒波:

元宇宙标志着一个新的数字时代来临

黄怒波

笔名骆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元宇宙化给我们的出版内容带来了一个无限的审美空间。

作为个人来说,2021年是让我很难忘的一年。我对整个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期望,这个变化就是数字经济。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现在我们又迎来了最有希望的时刻,就是“十四五”。在这当中数字经济的出现,将会令中国传统产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它将使我们在2030年不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会成为一个强国、富国。

回到出版来说,我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出现,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比如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工作要抓起来,尤其是元宇宙这样的新概念。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数字时代到来,标志着各种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标志着传统产业突破的可能性。所以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让我非常期待。我预计中国传统出版行业会出现一个新的大变革,就是走向数字化,走向元宇宙化,这给我们的出版内容带来了一个无限的审美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人生很荣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现在又赶上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和元宇宙这些新概念,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和信心。

2021年,我写了10年的一本小说——《珠峰海螺》终于出版了,这要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企业家的一代人走过的路径,还有作为登山者的一代人路径的审美描述。当然这个书还有不足的地方,毕竟第一次写长篇小说,但是起码它展现了深刻的现实的基础角度。

前段时间我看电影《柳青》,很感动。柳青先生为了当好农民,县委书记都不做了,辞职去村子里跟农民一块生活,变得跟农民一样,真了不起。但是我本身不需要体验生活,我写的就是在一个火热的时代里,我这样的人的生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珠峰海螺》我还是很满意的。当然它还要经过市场的检验,现在正在翻译各种的外文版本。

2021年还有一个很开心的事,就是我的博士论文经过8年沉淀也终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它探讨的是中国文化当下显现出危机苗头的虚无主义。这是我们在作为一个经济强国同时,要警惕的文化现象。我们要回到母语的怀抱,要回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阵营当中,用我们传统的、文化的精华来抵抗虚无主义,也就是说重新树立我们统一的价值观念。

再有一个非常开心的事,我主编的一套“丹曾人文”的“人文·智识·进化”丛书,已经获批列入了“十四五”出版规划。这套丛书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是我们花了三四年的心血策划的。我们团队从一个个的学科领袖开始找,大家共同来生产知识。大概有100多种,都是跨学科的,囊括了到现在为止中国文化传统当中的精华,全部带有原创性。比如说我们已经出版的几本书,旅行文学、生态文学,还有朗诵艺术教程。这套书填补了现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学科空白。已经有大学购买了我们的课程,作为新生的通识课计入学分。该丛书列入出版“十四五”规划之后,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下一步还将进行数字化出版,形成5000小时以上的融媒体内容。再往下做就是全部元宇宙化。比如我们要做虚拟现实,讲到古典文学,讲到李白,我们就会把李白做一个数字孪生的人物形象。讲到《蜀道难》,你就会进入到蜀道里去,跟李白一起体验蜀道有多难。体验大自然之美。3~5年之后,我们这套书进行元宇宙数字化之后,它将给中国社会的人文教育带来一种新的、革命性的范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复兴的可能性。

2022年,我个人的写作计划是,有一个“脸谱日记”的系列活动,形成的书稿在出版社编辑过程中。是我在多年前走遍世界,看各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体验这些国家的文化同时,跟中国文化做的对比。已经出版的有《德国,你如此优雅》,将要出版的有《法国,你如此迷人》和《南美,你如此悲壮》。

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写作计划,想尝试把给孩子们的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转变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者说和大自然共存的生态文学的教育。比如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他的一系列著作,强烈表现人类中心主义,人要杀死大鱼。但以现在的观念看,万物是平等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跟所有的生物和谐相处?

这些年我强烈地想从根本上来进行儿童审美教育的尝试,所以我要写30首叙事童诗。比如说重读《老人与海》,我就会用鱼的口吻问,你为什么杀死我,大海就是我的家园,你跑到我的家园杀死我,你对不对?类似于这样的东西,重新产生一种生态文学的儿童诗的解读,做个尝试。我们还要配上绘本,后面还要做成儿童剧,做成短剧。最关键是要进行元宇宙化,让虚拟人和动物,跟真的孩子们一起在故事中呈现。

此外还有一件事要做好。几年前我们做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诗歌文库,现在要做到第二套了。我们今年要完成,大概还有20多个国家。所以2022年,无论从我个人的写作也好,还是丹曾人文的出版计划也好,都将是有大收获的一年。

最后我还有个愿望,就是在2022年出版世界上第一部元宇宙化的《珠峰指南》。从营地开始一直录像拍摄到顶峰。把每一个路线、每次扎营的过程、每次风暴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把使用指南、装备指南、珠峰必读变成文字,变成视频,做成世界上第一个大的珠峰指南的丛书和网站,用各种语言向全世界免费开放。这是我的一个愿望,也是我登山这么多年对山峰的一个回报。

王辉耀:

讲好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做好国际沟通

王辉耀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已出版中英文著作80余部。

书籍和知识给予我们更大的力量,同时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世界。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环境、国际关系、全球经济波动、国内经济也面对新的压力,我们的世界在面临巨大改变和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很多新机遇。在去旧迎新的节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我觉得读书是凝聚新思想和汲取新智慧的重要源泉。书籍和知识可以给予我们更多力量,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世界。

2021年我重点推荐《中国的选择》。这本书是我的好朋友马凯硕的著作,也是全球化智库倾力翻译、推出的重磅译著。在当前全球化走到十字路口,中美博弈升级,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重挫,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兴起,多边主义陷入危机的背景下,本书的内容十分有针对性,出版十分及时。

作者马凯硕是新加坡前外交官,曾两次担任新加坡驻联合国代表,他与华盛顿及北京的资深内部人士保持着长期联系,对两国的政治现实有着深刻把握,同时又保留了局外人的清晰视角,是论述当前中美关系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最佳人选之一。2019年我在加拿大参加过一个有3000名观众规模的辩论,辩论对手是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辩论前,现场的三千名观众就“中国是不是威胁”进行投票。辩论后,观众再次就同样问题进行投票。主办方将根据投票结果的上升或者下降定辩论输赢。我和马凯硕搭档,最后赢得了此次辩论。整个过程在《我向世界说中国》一书里有详细的描述。

马凯硕这本书的英文名是《Has China Won?》(《中国赢了吗?》),后来我们把它改为《中国的选择》。《中国的选择》旨在澄清中美之间的误解、理顺中美关系而生。本书对中美两国制度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国的优势、弱势与战略失误,剖析了中美双方竞争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它从第三方角度出发讲述中美关系,比较理性和中立,有助于读者了解中美关系的走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

2022年新年伊始,我再推荐马凯硕的另一本著作《亚洲的21世纪》。未来,亚洲会成为新的全球中心和经济增长点。全球化智库(CCG)已经完成对本书的翻译工作,并交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我介绍的第三本书是我和英国一位专家主编的《Consensus or Conflict?China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本书是全球化智库(CCG)“中国与全球化”系列图书的首部重磅著作。本书收录了30多位国际大咖,包括很多国家的前总理、政要,例如哈佛大学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教授。作者们探讨当前全球化、多边主义和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科技发展、金融市场的全球治理问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与中国在其中的作用和贡献,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对策建议。在全球化遇挫、全球治理体系落后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破坏性冲击的情况下,本书的编著和出版都非常及时。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做好国际沟通,让国际上的权威人士来讲中国故事,能更好地促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

方军:未来已来,而且来得越来越快

方军

资深互联网人、技术专家,现任快知实验室合伙人,著有《元宇宙超入门》等书。

2021年被称为是“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成为年度主要的科技与商业热词之一。Metaverse这个词在这一年被重新翻译成更有想象空间的元宇宙,之前在提出这个词的科幻小说《雪崩》中译本中它被翻译为超元域。我自己过去一年、甚至过去20年的阅读与写作都跟这个词有着某种关系,因为这个词代表着几十年来人们对于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的新想象与新期待。

知名未来学家、《数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庞帝在20多年前这样区分,有的人是数字原住民,有的人是数字移民。现在,实体和数字的界限开始消失,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势不可当。一直从事互联网工作的我可能是第一代数字移民的一员,而我最近几年写了好几本书都是试图用易懂的语言加图解让更多人都能了解未来数字图景、共同融入数字世界。2021年我的《区块链超入门》出版第二版,它是关于区块链技术这一未来数字世界的一项主要基础性技术。2021年下半年,我完成了《元宇宙超入门》一书的写作,努力让更多人都能认识元宇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将于2022年1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出版上市。

在我看来,实体(real)+数字(digital)=元宇宙(metaverse)。很多人看元宇宙是往前看,而我是通过向后看数字化的发展历程,然后再努力地去看到未来。2021年下半年,我重新阅读很多曾经影响我的数字化相关书籍,除了《数字化生存》之外还有比如《理解媒介》《第三次浪潮》《编织万维网》《一代新机器的灵魂》《失控》《知识的边界》等等,我再次真切地感受到被凝聚到书中的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它激励众人去探索未知。

我从更多书中看到人类自发明计算机、芯片以及发现信息论以来的精彩、短暂又壮阔的历史:首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集成电路芯片是1958年,个人电脑是1970年代,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WWW(万维网)协议,20世纪最后5年是Dot.com狂潮,乔布斯于2007年发布第一代iPhone开启移动互联网,2009中本聪在其发明的比特币系统中孕育了区块链技术。在21世纪的第2个10年,在2010年代,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以及平台商业模式的冲击。最终,在21世纪第3个10年,我们迎来了数字化浪潮的又一次大进化即元宇宙:走向三维立体的沉浸体验,个人能掌握数据产权,实体与数字全面深入融合。未来已来,而且来得越来越快。

陈为:2022,打硬仗,打更大的胜仗

陈为

正和岛副总裁兼总编辑,《打胜仗:常胜团队的成功密码》一书总策划。

元旦刚过,华章的伙伴在群里发来喜讯:《打胜仗》一书已发货10万册。群里一片欢呼雀跃。这本书定价110元,而且属于较为专业的管理类目,能有这个成绩,实属不易,我们算是打了一个胜仗。

我当即在内容团队的工作群里发了一段感触:奥格威说,要轰轰烈烈地成功,要静悄悄地失败。《打胜仗》新年之际打了个大胜仗,这是闪闪发光的团队成果,是敏锐度、连接力和行动力的完美统一。

如今阶段性复盘的话,首先是“打胜仗”这个主题醒目提神,契合人心。任何一个畅销的文化产品,都是在时代与人性的水面上顺水推舟。2020年下半年,华为高级顾问田涛老师应邀为一套介绍美军管理思想的丛书写序。他写完序言后,提炼出一个主旨“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管理信仰”。9月,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讲话中提出,“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在此前后,田涛老师便觉得“打胜仗”的理念及向军队学管理的思想对中国商界很有价值,与我商议专门编写一本“打胜仗”的书出来,我深以为然,于是很快开始筹划、行动。

要讲军事管理,必须得找到权威作者。幸好因为我运营正和岛微信和《决策之道》刊物,平时有些积累,我们较快地找到了一帮大牛作者。作者之一、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何志毅老师曾总结:5位华为顾问和专家,5位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的教授,还有2位将军。另一位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当时也颇为赞叹:“你们厉害啊,把这么多大作者聚在一起,第一次有人做成了这件事!”

要是没有好团队,也难以成事。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内容环节,我们《决策之道》的主编,也是《打胜仗》这本书的主编曹雨欣居功至伟。2021年春节她没回老家,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编稿上,奠定了这本书的内容品质基础。华章的第一事业部总编辑岳占仁兄专门到国家图书馆人肉搜索,硬是从几十年前的老报纸中翻出了一篇当年对任正非影响深远的文章,也是立下奇功。华章公司员工不多,却在2021年斩获五大畅销10万+的爆款好书,这个团队确是一个打胜仗、打硬仗的团队。

2021年7月中旬,图书出炉。迄今,收获了太多认可与厚爱。亚信的创始人田溯宁送给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的中秋礼物便是一瓶他在宁夏亲酿的红酒和一本《打胜仗》;东盛集团创始人郭家学多次给相关企业家和政府人士推荐这本书,在相关活动中,他也不止一次地盛赞,“《打胜仗》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圣经”。OPPO、广东省纺、华为业务单元等诸多团队也纷纷将《打胜仗》作为内部集体学习教材与读书会必读书目。

当然,没有完美的作品,回顾这个产品与品牌的打造过程,团队也有两个小的遗憾:其一,之前本来计划“七·一”上市,顺势而为,因为出版流程把控的原因,后来上市延迟了半个月。其二,因为对市场预期把控不够精准,上市之后首印迅疾告罄,各大电商平台缺货了一个礼拜。要不是这两个小失误,这本书的业绩肯定会更好。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无论如何,正和岛内容团队和华章的伙伴联手在经管出版领域打了一个胜仗,可喜可贺。这个胜仗也打开了一片新的天空。

尽管书业的一些数据在下滑,很多读者无可挽回地沉溺于视频的汪洋大海,但我和我的伙伴们依然喜欢读书,也依然会坚持做书、写书。我的脑海里,涌动过很多“思想烟花”,它们等待着在空中绽放,那时候,或是更大的胜仗……

马兆远:2022年我会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

马兆远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著有《人工智能之不能》《量子大唠嗑》。

我自己常常因为写书才读书,现在想来是个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做理科的人读书不多,几本书反复读,读明白就可以干活了。我常写文章,因而常读书,为了写东西有料才去查资料,大概是我们这种被训练出来发技术论文的人的习惯。曾经有句话叫“书非借不能读也”,在我大概要改为“书非写不能读也”。

《智造中国》这本书写作初衷是因为自己这些年研究制造业怎样转型、作为知识生产主体的大学怎样参与到当下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中来。为了突出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不这么做的严重性,我读了不少关于美国现状、后工业社会的书,从中印证自己的想法。例如《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这本书,尤其是结合《American Rust》这部美剧。这也许对现代人来说是个好的办法,书结合视频内容一起来看同一个问题。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读书和写作能帮助我理清自己的思路,尤其是写作。对制造业升级的方案,几年前我想自己来亲自实践,把它做成一个好的生意,但这些年下来,发现一个好的创业点子,需要更多人参与,更多的高校、工业从业者参与,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的独门秘籍。拿出来分享,让更多人参考,有一部分人能够试着尝试,就会起到作用。所以我更急迫地把新书当作说明书,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去做,事无巨细的,唯恐落下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信息。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动不动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即使不灵,也是有人喊过了,试过了。

未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家稳定发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作为知识生产主体的科技工作者的集体努力。中国的经济稳定发展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对全世界本世纪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事情。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是相对简单的阶段,因为工作机会不少,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实现中国梦。到了后工业化时代,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反而是工作在哪?高污染高耗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离开后工业化地区,新的工作机会在哪?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因此困在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有些发达国家也没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美国这个问题解决得并不好,甚至因为解决得不好而把社会分裂了。中国能不能够解决好,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将是未来经济最大的命题,而一个稳定发展、欣欣向荣的中国经济体对未来一个世纪的全球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022年,我估计不会写书,而是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如果说《智造中国》是说明书和操作手册的话,大概下一本书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案例,就《智造中国》而衍生出来的各式各样可参考的案例集。

郑义林:继续研究松下经营管理思想

郑义林

华董汇秘书长、蓝狮子(中国)企业研究院顾问。

2021年,一次偶然机会我开始潜心钻研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著作,仔细研读了20世纪末期引进中国的《松下幸之助经营管理全集》后,我深深感慨:这是一位被低估的“经营之神”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努力成为松下先生在中国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为了更好地研究松下先生,我托一位在日本工作多年的朋友,从松下PHP研究所,找来了部分松下先生的内部演讲素材及资料,以此作为研究他经营管理思想的基础,同时,也在松下(中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资料中,寻找松下先生的中国情结。

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和写作,以我的视角和理解,重新解读了一代经营之神,2021年底终于完成《攀登者: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一书的写作和出版工作。

2022元旦,我受邀前往长春言几又书店旗舰店作新书分享及签售会。此次东北之行感触颇深,好的内容不分地域、职业、年龄、文化水平,人性底层的爱与向上成长的需求是一致的。

签售期间有两个感动至深的故事:一位六七岁小男孩与妈妈听完全程后,买了本书送给爸爸作为新年礼物,他说:“爸爸工作太辛苦了”。另一位16岁左右高中生,希望我在书中写一段话勉励他父亲,原因是他爸创业这两年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现在在艰难的转型中,他希望他爸能成为一名垂直攀登者……这个冬天很冷,长春只有零下20度,但言几又书店里很温暖……

《攀登者》一书阐述攀登者精神,勉励更多的读者、企业经营者,在疫情当下,面对生活和工作的不确定性,坚守信念,坚持梦想,不轻言放弃。

2022年,我将继续研究松下先生的经营管理思想,并接着写作《攀登者2:松下幸之助的用人哲学》以及《攀登者3:松下幸之助的人生哲学》等,完成“攀登者三部曲”。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更多地结合中国本土案例,以及当前商业社会的现实价值角度,给予中国的经营者以启迪和思考,探索复杂商业世界里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同时启迪更多的经营者勇敢攀登人生的“双峰”,共建一个互信、互惠、互相依存的美好社会。

空手:相信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崛起

空手

科特勒大师传承人项目导师,著有《传神文案》。

我在2021年写的是一本文案书。在市场营销类书籍中,文案书其实是数量最多的。所以我在开始写作之前,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市场上还需要一本新的文案书?而我的回答是,市面上的文案书绝大多数是站在文字技巧的角度谈文案,一篇文章怎么写,标题怎么起,有哪些套路、技巧、模板。但是却没有站在营销和品牌的立场谈文案。而读者需求的恰恰是先理解一个产品的市场策略、一家企业的品牌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将策略巧妙转化为文案。这样的文案才能真正帮助到销售、品牌建设。所以我写的是一本站在营销立场看文案的书,透过文案看品牌策略的书。我想这才是适应了读者真正的期待。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进化,越来越多的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投入到品牌营销推广领域中来。他们迫切需要这种能够打通市场策略与具体的内容创作、文案撰写的实战书籍。我相信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崛起,消费者也会越来越认同国货。并且在这些国货品牌之中,将会诞生众多的世界级品牌。

在完成个人第一本文案书之后,第二本会是一本策划书。希望用一本书讲透营销策划、品牌策划、产品策划、传播策划、活动策划、方案撰写等内容点,给市场策划人提供一套实操指南。目前该书的大纲及相关素材搜集已经完成,万事俱备,就差动笔写成文字。预计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书稿,当年底或可出版面世。

初审:陈 麟

复审:张维特

终审:宋 强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1-26 15:01:37

老师真厉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帮助受伤的人,文章写的让人很感动

头像
2023-05-23 23:05:08

老师,可以咨询下吗?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