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数据大全

情感导师 7668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大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的阶段。在这一人生阶段,年轻人们除了学习知识,形成价值观之外,他们开始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异性。大学生处在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生理上趋于成熟,对爱与性的向往尤为突出,恋爱成为大学生中一个自然现象。以往关于爱情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婚姻本身及婚姻基础的探讨,以质性研究为主,由于理论视角的差异,科学抽样数据的缺乏,对恋爱及其与婚姻关系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只有对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当今社会主流婚恋取向与价值观。接下来,我们会为大家介绍关于大学生的恋爱状况、择偶标准以及婚恋观的一些初步分析结果。

恋爱的变化趋势

大学生恋爱数据大全

在大学校园里,恋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除了年龄的成长,学习情境的变化、与家庭在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变化、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催化了大学生对异性感情的需求。BCSPS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有恋爱经历的比例很高,且恋爱年龄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单身狗们,扎心不?)。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2008级学生,大一时,处于恋爱中的学生比例为28.2%,该比例逐年升高,到大四恋爱中的学生占比达到42.6%。对于2006级学生,该比例也随调查年的变化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在第一期调查中处于恋爱中的学生比例为39.0%,毕业后两年后这一比例已达55.1%。

我们进一步来看恋爱次数。如表1所示,2008级学生中从未谈过恋爱的比例在首次调查中为46.4%,在2010、2011以及2012年调查中,该比例逐渐减小,分别为38.6%、31.7%及25.7%。谈过四次或四次以上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加,可以发现,大一时这一百分比仅为4.6%,到了大四,相应百分比已达26.1%。这一趋势在2006级学生中也非常明显。大学期间,约有30%的学生从未谈过恋爱,而本科毕业后两年,该比例降至12.7%。谈过四次或四次以上的比例也由5.6%升至37.7%。

200

8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恋爱比例(%)

28.2

34.0

38.2

42.6

恋爱次数(%)

从未谈过恋爱

46.4

38.6

31.7

25.7

1次

29.5

20.7

19.6

20.7

2次

12.9

19.8

15.2

14.7

3次

6.6

11.9

17.2

12.8

4次或以上

4.6

9.0

16.4

26.1

200

6级

大学

期间

本科

毕业后

大三

大二

一年

两年

恋爱比例(%)

39.0

45.1

50.9

55.1

恋爱次数(%)

从未谈过恋爱

31.9

28.8

22.4

12.7

1次

33.0

17.6

15.9

17.2

2次

19.8

25.3

16.7

15.0

3次

9.8

15.8

22.0

17.4

4次或以上

5.6

12.6

23.0

37.7

恋爱的影响因素

很明显,时间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恋爱的重要变量。首先,恋爱作为婚姻的前奏,在生命历程中必然存在随时间逐渐增加的风险率。再次,就大学生个体而言,时间的推移又直接反映了个体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状况。随着生理及心理的成熟,恋爱的形成完全是本能使然。然而,恋爱本身是两性间的相互吸引,具有什么特征的人恋爱的概率更高、恋爱的经历更丰富呢?

我们的数据结果显示,控制相关变量后,性格越外向,恋爱发生比越高;相较于男生,女生呈现更大的恋爱发生比;就生源差异而言,北京的学生更可能恋爱,尽管这两者仅边际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综合社会地位对于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并没有显著影响。

此外,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对于大一学生,班级排名与恋爱发生比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排名越后或成绩越差的学生,谈恋爱的概率越大。具体而言,成绩每下降10%,恋爱的发生比就会增加6.75%。然而这一效应随时间不断缩小甚至反转,到了大四,成绩每下降10%,恋爱的发生比降低3.20%。对比性别差异,我们发现排名与时间的交互效应仅存在于男生当中,对于女生并不显著。该发现与Fisman et al. (2006) 基于速配试验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即女性在寻找伴侣时更看重伴侣的智商潜能,因此男生成绩的效应越发显得重要(原来学霸才会有春天……)。

就自我效能感而言,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恋爱发生比越高,然而,这一效应仅存在于男生中,而对女生并无显著影响。

按专业来看,相对于社会科学的男生而言,理工农专业男生的恋爱发生比率更低(知道为啥理工总多单身狗不?看来会修电脑不如会写情诗呀!);相反,这些专业的女生有更高的恋爱发生比,尽管这里仅存在边际显著。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专业内的性别比差异。即,对于理工农专业,男生的比例较高,男生恋爱的发生比相对较小;类似的解释适用于社会科学专业女生的恋爱发生比较小的现象。

择偶标准

有关恋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系列问题是BCSPS第四期调查中新加入的题目,其中包括8个是否问题:“您俩是高中校友?”,“您俩来自同一个县?”,“您俩来自同一个省?”,“您俩是大学校友?”, “您俩读了同一个专业?”,“您俩是大学同班同学?”,“您俩同一年进入大学?”和“您俩来自同一个社会阶层?”。这些问题针对的是在调查时点正在恋爱或者已婚的大学生。图1中数据显示,这些大学生恋人中,有76.6%是来自同一社会阶层,54.8%来自同省,49.5%同年入学,36.8%为大学校友。可见,即便是在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里,人们也总是倾向于找与自己“门当户对”的伴侣。这一逻辑不仅适用于婚姻匹配,也同样适用于恋爱关系。

我们将以上这些恋人关系粗略的归为三大类:同乡,校友和同阶层。结果显示,北京学生找同乡比例更高(难怪大妈们在相亲角招女婿或儿媳的第一标准就是要北京土著),找校友的比例更低,然而生源地的影响在是否找同社会阶层的伴侣上并无显著差异。就家庭背景而言,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找同乡及同社会阶层的恋人或爱人上没有显著差异,然而来自中上层家庭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找校友。进一步观察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恋人特征分布我们可以发现,本科生及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找同乡的比例更高。已经工作的大学生找大学校友或同学的比例最低,研究生找大学校友或同学的比例最高。

图1. 恋人关系的分类统计

恋爱观

爱情是一种抽象的复杂现象,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生理、心理和主观情感的结合体。Knox and Sporakowski (1968) 曾提出,爱情包含两种基本态度——浪漫主义爱情与现实主义爱情。浪漫主义爱情观点认为除了爱情,其他不论习俗,传统,阶级还是宗教都无法成为选择伴侣的理由;对立于浪漫主义爱情,现实主义爱情视爱情为一种平静,可靠和安慰性的情感。基于此,我们将BCSPS调查中所用量表中的23道题目分为两个维度——浪漫主义恋爱观与现实主义恋爱观。

数据显示,不论年级,在控制了其他特征后,女生的浪漫分数相比男生更低,相应地,其现实分数比男生更高。(难道是丈母娘效应?)。正处于恋爱中的学生的浪漫分数更高,现实分数更低(嗯,是的,爱情使人盲目…不不不,其实我一直都很清醒,清醒得看着自己的沉沦…)。恋爱次数不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浪漫分数,但是与现实分数呈正相关,即恋爱次数越多越现实。就来京前户口而言,来自农村的学生相较于城市学生更浪漫。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综合社会地位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也存在一定影响。相较于来自中下层家庭的学生,来自中上层家庭的学生更加现实。

学校类型及所学专业的影响仅在2006级学生中显著,结果显示,相对于非211学校的学生,他们中来自北大、清华以及人大的学生更加现实。就专业而言,理工农业的学生比社会科学的学生更加浪漫,相应地,他们的现实分数也相对较低,尽管后者仅边际显著(没想到吧?理工男其实很纯情的呢!)。就所处状态而言,读研的学生相较于本科生更加现实。

结婚意愿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大多数人还是不希望自己“死无葬身之地”。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校园爱情都随着毕业无疾而终,那又是什么样的因素会影响大学生恋人结婚的决定,令他们更确定对方就是自己想要白头偕老的对象?

我们发现,有关结婚准备在性别间及不同家庭背景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恋爱时长与准备结婚的比率呈正相关,即恋爱的时间越长,准备结婚的概率越大。相较于2008级学生,2006级大学生恋人更打算结婚:一方面他们的年龄较大,对恋爱与婚姻的考虑相对更成熟;另一方面,他们经历了人生一大转折——毕业,不论是选择工作或是读研,其未来发展相对于2008级学生更明确,从而婚姻也相对更有保障。此外,若恋人是同乡,他们准备结婚的比率比两个非同乡恋人高出38.4%;就家庭背景而言,来自同社会阶层的恋人比来自不同阶层的恋人准备结婚的概率高出44.2%;相对于来自不同大学的恋人,相恋双方为大学校友或同学准备结婚的概率更高,尽管结果为边际显著。如果同时将所构建的三个恋人关系特征(同乡,校友,同阶层)归入模型中,同乡及来自同社会阶层仍旧对婚姻准备起着正向影响,然而此时是否为校友同学则不再显著,且绝对值也有所减少,原因可能在于恋人是否大学校友或同学的影响主要通过中介变量是否来自同一社会阶层作用。

婚姻是结婚意愿的最终体现,了解恋人的结婚意愿对于研究事实上的择偶以及婚姻匹配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大多强调了匹配中教育同质性的重要性,在BCSPS调查数据中,由于调查对象为首都大学生,且绝大多数大学生与恋人相遇在大学,教育同质性显而易见。然而越过这一表面的同质性,我们可以发现,地理以及社会阶层同源的影响不可小觑,一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地理上及社会阶层上的同源可以维护和复制既有社会结构以抗衡浪漫爱情对原有秩序的冲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婚姻结合的概率。

最后,我们必须要强调的是,虽然文中一直在调侃“单身狗”,但是我们并不认同单身是一种负面的标签。说到底,恋爱与否,结婚与否,都是个人的选择。不恋爱不代表没人爱,不结婚也不代表不幸福。每年的春节“催婚季”和2月14日“虐狗节”又快到了,祝大家都能等到“这世上唯一契合灵魂”。

参考文献:

Fisman, R., Lyengar, S. S., Kamenica, E. and Simonson, I.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e selection: Evidence from a speed dating experi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1(2): 673-697.

Knox, D. H. and Sporakowski, M. J. (1968).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lov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0:638-642.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4-16 12:04:52

有时侯自己陷进去出不了只能找专业的人士帮忙,我觉得挺不错的,推荐!

头像
2023-10-31 09:10:37

被拉黑了,还有希望么?

头像
2023-07-06 10:07:01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

头像
2023-05-24 20:05:45

老师,可以咨询下吗?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4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