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重建》:穿越黑暗之门02

情感导师 7333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记录觉察者的洞见丨文字 / 小马哥 图片/雀巢:《我们这一生会遇见多少人》

这是Pony公众号的第17篇原创文章

今天尝试写第二道门。

也就是李尔纳老师《回到当下的旅程》里提到的第二种阻碍你临在的方式:

《关系的重建》:穿越黑暗之门02

“否认自己变成了什么人。”

试图对这道门加以描述,我预计分为上中下三篇。帮助理解的对应书籍为:《关系的重建》《取悦症》《厌女》。

01

推开第一道门时。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当时我比较苦闷。却谁也不想去求助。每天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就去微信读书看书。

恰巧在看《反脆弱》《终身成长》2本书。给了我一种启发:已经不能更糟糕了,不如换一种活法。

很多人走上修行之路的原因都不同。想到了立即去试试看。我是这样踏上一次见地狱,离地狱的旅程。

很多人判断自己是否修行的标准也不一样。我跟灵修圈子没有牵扯。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法门仪式要遵行。

我知道的是,当我的生命越来越丰盛,生活越来越多面向。我就在这条道路正确前行。

简单的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在我眼中是极为极为重要的事。

生活就是我的修行。

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松浦弥太郎的原因。

他的书里有很多心灵鸡汤式的文字。但也是这些鸡汤让我鼓起点残存的勇气去生活。

在这趟旅程里,我特别喜欢凌云说过的一句话。她说,

“有的人犯过足够大的错、受到过足够大的消耗和折磨,走到过末日的尽头,见过地狱,潜意识里存留着这样的记忆,才能够兢兢业业,义无反顾的修行。”

直面过黑暗的人,如果没有死去,终究还是会触底反弹。

我想这可能也是这么多人讨厌金基德,又这么多人喜欢金基德的原因。

金基德知道人性有黑暗,他把黑暗翻了出来给人看。其他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内心有黑暗存在。不知道几辈子有点福气腾挪到黑暗去看一看。

当我穿越第一道黑暗之门。

我有幸看到了ego出现在我生命中最初的使命。看到它把它自己当成我。看到它在这个世界既自负又自卑。

我觉知到了ego。

我不再把这“过去的自己”错认成“现在的自己”。我把“ego”当作一个亲密的朋友,和“我”分离了出来。

02

我的世界也从一个维度变成了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当下时刻的生命实相。

这里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没有ego,也没有一个个“我”。

它是无常的。它不是一条逻辑严密地被串联起来的线。它只是一个个瞬间。

方生方死。瞬间即永恒。

李尔纳老师说,判断你处于这个维度有且只有一个标准:

“你是寂静的、祥和的、临在的。”

你的头脑里没有任何其他杂乱的声音出现。在这个维度里,恐惧会消失。你能在这个维度得到滋养,获得力量。

一个维度是头脑中的虚幻世界。

它是由思想、记忆、信念、想像组成的世界。ego和被ego保护的“我”在这个世界里运行。

“我”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的某处。“我”唯一不在的地方就是当下。

大概从6岁开始,我发现脑海里有嗡嗡嗡的声音出现。我不用张口,就会下意识地在脑海里自言自语。

随着阅历增加,这种自言自语愈发频繁而且互相攻讦。

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有句名言,“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

说的就是人脑的这种思考方式:

在脑海里,自言自语的话也都是跳跃式地蹦出来的。这里蹦出一个想法,那里蹦出一个想法。它们大多不能互相串联。有时甚至自相矛盾。

我曾好多次看到穿着破破烂烂的人游荡在路上。他们神神叨叨胡言乱语。我感到莫名恐惧。

当我在头脑里喋喋不休时,其实跟这些神经病并无二致。

03

我没有办法常驻在当下时刻的生命实相中。

一天工作生活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仍然需要在ego的思考、记忆、信念和想象帮助我在这个世界生存。

不然我可能连吃饭都成问题。

但为了不让自己再长时间地迷失在幻想的世界里。我有个小诀窍:

轻柔地让自己回到与已经在这里的存在体同在的状态。

这些存在体可以是有生命的花草虫鱼,也可以是没有生命的水、杯子、手边的键盘等等。

比如有时候累了,就只盯着眼前的茶水看。定睛看个几秒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安定了下来。又比如,有时候会刻意去外面散步,过一种无字的生活。回来后整个人的状态也会大为不同。如果你无法体会这种感觉,可以试试把手机放到一个找不到的角落几天。你将有机会直面那种从最初的恐惧、到慢慢变得安宁的过程。

不要总仰仗头脑去思考。直接去试试看。

你会发现感受远比头脑带给我们的震撼要大!

04

那我们在ego的层面到底是怎样运行的呢?

我们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失衡地运行着。

我们要幸福而排斥悲伤。

我们要喜悦而排斥痛苦。

我们追求光明而逃避黑暗。

在二元对立里,执着于二元性的正面,或排斥其负面。都把我们抛入失衡的状态。

“没有夜晚,你怎知白天,或,没有黑暗,你怎知光明?”

你不可能知道。(因为)它们彼此定义。

除非你先体验了排斥,否则你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接纳?未先了解悲伤,你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幸福?没有分离,你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合一?

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我们大多数人都失衡而且无明。

05

为了幸福、喜悦、光明……我们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否认自己变成了什么人。

这否认了“我”,也否认了ego。

ego不会放过你。你不会获得幸福、喜悦、光明。

它是你从童年起最亲密的朋友。它是你的保护者。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而你背叛了它。它有一袋子的诡计将你困在分离的幻象世界里让你无法自拔。

当ego抓住我时,我最常体验到一种感觉就是慌张不安。

这在我打羽毛球时经常出现。

我打球时总会有很多人莫名奇妙地要跑过来对我教导一番。

即使我没有开口求助,而他们也并不是专业的教练。

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它意味着我并不善于拒绝别人的无效帮助。也意味着我在潜意识里否定自己变成了什么人。

当我虚心接受别人的指点,结果并没有变得更好。每当被指导一番后,我上场打球无一例外比之前更差了。

而且打完球整个人持续地闷闷不乐。

你无法自拔。

直到有一天,我回来的路上仔细琢磨这件事。突然从嘴里蹦出了,“他知道个屁!”

我才终于安定下来。即使没有再去接受他们的指点。我现在也比当初打得好得多。

06

你真正要做的是什么?

你真正能做的是:

不可以避开。不可以隐藏。也不可以绕过去。更不要尝试去改变它。

去承认它。去接纳它。

你要看到镜子里面去。

生命是一面镜子,不断把演变而来的你反映出来。你的人际关系经常会反射出来演变之后的你。

你会发现在这个普遍“厌女”的社会环境下,ego为了保护你,如何让你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不管是男是女。你在“厌女”的环境下,都没讨到好。

你会发现,有一部分的变化,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相对稳定的内核。

比如《关系的重建》当中提到的几种依恋风格。

大约只有1/4之一的人能够把依恋风格四年一换。而且这总在无意识中发生。

可能听起来挺玄乎。但它们被照见以后,会自行发生转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坚持。

你会发现有些变化,不过是一些症状。

比如“取悦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这种看病吃药的方式就能够快速得到好转。

(《取悦症》一书中提到的取悦症,就是常说的“讨好型人格”。但讨好型人格其实是一个不严谨的称法,学界并不承认。因为人格其实指的是性格内核,这是无法轻易转变的。而取悦症可以!)

07

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你到底变成了什么人?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你可能演变的几种人格特质。它来自于《关系的重建》这本书。

对于几种不同的依恋风格,作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

找到自己的依恋风格。找到自己依恋风格的优势和不足。找到平衡自己依恋风格不足之处的方法。

希望能对你认识自我以及发掘他人的需求有所帮助。

1、对自己的依恋风格的辨认相对会比辨认伴侣的依恋风格要简单。

只要你忠于内心,从自己的自身状态出发回答问题就能辨认出来了。

(具体测试表见《关系的重建》)

你需要确认你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对爱情的焦虑程度,对恋情的关注程度,综合这三项回答,能够得出结论:

(1)亲密关系回避度低,焦虑度低:安全型依恋风格 (50%)

(2)亲密关系回避度低,焦虑度高:焦虑型依恋风格(20%)

(3)亲密关系回避度高,焦虑度低:回避型依恋风格(25%)

(4)亲密关系回避度高,焦虑度高: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3-5%)

2、对于伴侣的依恋模型,我们要从亲密关系的冲突中去辨别。

因为,它们本身就是ego在我们面对冲突时设立的保护机制。

(1)真正的安全型:即使吵架,依然能积极沟通,表达需求,且在发现双方不合适的时候及时止损,调整心态。

(2)焦虑型&回避型:吵架意味着关系走向崩盘。

焦虑型与回避型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

焦虑型的依恋系统很容易被触发,且会产生过山车似的快感。只有回避依恋型的对象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变态追求。

而回避依恋型的人会在焦虑型的人身上印证自己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对亲密关系的排斥。

焦虑型的人过于敏感,一丝一毫的威胁或者你无心的举动都易被他夸大。他们不擅长沟通内心感受,往往采取不恰当的行为:不安、威胁分手、故意疏远、试图控制对方的感情等使得感情陷入恶性循环。回避型则会放大这些小事件,忽视整体的快乐,却把小缺点越放越大。回避型会开始想,“我就知道这个人不是我的归宿。我就知道!” 于是更加疏离。

回避型越疏离,焦虑型就越焦虑。焦虑型开始后悔,开始深深自责。为了继续这段感情,焦虑型一点一点妥协,压抑自己需要情感支持的需求,其实只会挤压起来等待最终爆发。

随着关系的继续,回避型则难以处理越来越近的亲密,会开始自我毁灭。以消极攻击的姿态,运用各种“去激活策略”疏远对方。让焦虑型的伴侣更加焦虑作出更加过激的行为。

然后回避型轻描淡写一句,“你这样我真的没办法跟你在一起”。让表面上看起来,全都只是焦虑型的错。同时回避型倾向于挑对方毛病,指责对方。

焦虑型倾向于指责自己。于是焦虑型开始了“自责,反省,悔过,挽留,哀求”的循环。

在这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恶性循环中,回避型也承受了实质的伤害。会越来越疏离,不信任,不尊重,开始(贬低、抛弃)的分手过程。

08

感情的失败对双方都是个悲剧。

焦虑型在这段感情中得不到情感支持,身心俱疲,短期内很难再相信爱情。

困惑回避型除了我以外,对家人、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都是那么有爱,善良,有很多交流,每天收发很多信息。为什么到了我这里就变成了情感沙漠,一滴水的滋养都找不到。

而回避型明明可以拥有底层心理也同样渴望的美好的爱情,却一步步亲手把它推下悬崖。自毁幸福,却浑然不知。

觉得解脱,觉得下一段更好。觉得真正的爱情怎么可能这么费力。碰到对的人就一切都毫不费力地幸福了。继续幻想那个不切实际的真命天子。

事实是,年龄越大的回避越难遇到可以有深度链接的人。然后重复地约会pao和短暂的关系中徘徊。难以获得真正的爱情。

对于焦虑型与回避型,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双方正面表达感受,表达需求。

在有依恋知识后,这并非难事。

焦虑型给予回避型空间,回避型给予焦虑型情感支持。

这听起来像是悖论的方法,实际却是从恶性循环到良心循环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焦虑型获得了感情支持时,会给回避型更多空间;当回避型有了更多空间后,更能给予情感支持。

09

形成这种依恋风格模式的因素,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其中包括:

生命的早期与父母的关系、遗传基因,当然还包括成人以后的恋爱经历等等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有一种多巴胺受体D2型基因的变异体,与焦虑型依恋风格的形成有关;5羟色胺1A受体的变异体与回避性依恋风格有关。)

比如依恋最初表现在妈妈与孩子的守护和分离中,一位妈妈守在孩子旁边或离开孩子的时候,不同的孩子通常会有三种不同的反应:

第1种: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可以自由的玩耍,不担心外在的事物,妈妈离开的时候,会感到焦虑、恐惧、哭泣,当妈妈回来,孩子会立刻平静下来,又能自由的玩耍。第2种: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不敢离妈妈太远,不能独立的去探索世界,总感到很焦虑。妈妈离开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恐惧、焦虑、哭泣,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一开始想靠近,表现得很开心,但接着会表现出愤怒、生气,因为孩子感觉被抛弃了。第3种:妈妈在不在身边,都没有特别的反应。妈妈离开,不哭不闹,妈妈回来,依旧自己玩自己的,像不需要妈妈一样。

这三种不同的特征依次代表了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

幼儿时期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影响成年时期的爱情关系,你和母亲的相处方式也会延续到你和恋人的相处方式之中。

一般来说,有70%到75%的人,成年之后保持了早期的依恋风格,而剩下的25%到30%的人,则报告称他们的依恋风格有所变化。

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的转变多半归因于成年以后的恋爱经历。

这些恋爱经历的作用非常强大,甚至会颠覆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信念与态度。

那如何在恋爱中发展一段安全关系?

对焦虑型的一些具体建议:

高效沟通(见《非暴力沟通》):用几句话表达清楚感受,并表达希望对方怎么做。代替长篇大论。大胆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自我安抚. 找心理咨询,大量地练习,重新编程.不要使用抗议行为去解决问题。寻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

对回避型的一些具体建议:

明白亲密关系带来的窒息感受并非伴侣造成,而是来自父母和童年。找心理咨询,大量地练习,重新编程,让情感对伴侣可用,表达亲密。感受自己的感受。高效沟通(见《非暴力沟通》). 表达你的感受,及时验证对方情绪,并给予温暖的安抚。回避的成因是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未满足过他的情感需求。于是他们学会抑制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情感需求。年纪越大“抑制”技能等级越高,可以骗自己到信以为真的地步。但为什么始终不是真?因为现实会教做人。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去感受所有情绪并表达出来:用很具体的词说出自己现在是什么情绪。思维改变: 依恋不是坏事,依恋不代表失去独立和自由。把事情掩盖或者置之不理并不解决问题。不预设或者假设伴侣的行为是批判或者恶意。而是多看看正面,每天想一条你伴侣带给你的好处。事情可以小到倒一杯水,收个快递或者就是陪在你身份。寻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

当然,这种变化是双向的——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可能会逐渐丧失安全感,原本不安全的人也可能渐渐建立起安全感来。

对于非安全型的人们来说,这倒是个获得幸福亲密关系的重大利好消息。

而对于安全型的人来说,这项发现可能就要引起警觉。因为安全感的丧失,会令人失去良多。

10

很赞同一位网友说的:

“这本书很像是一篇动员演讲,能够让关系中情感弱势中的那个人下定决心,抽身而出。很多时候这是件好事。但若关系本身尚有挽回的余地,那大可不必贸贸然去重新寻找一个万能的安全型!”

我读完这本《重建关系》最大的收获是:

坐情绪过山车的感觉不是爱情,健康的亲密关系应该是能让人感到平和的,自信的。但如果对方不愿意为了你改变自己的做法,不关心你的感受,明知道你在感情焦虑状态中,也不愿意表示负责、给你安全感,那你就该知道,TA不是那个适合你的人。

爱情是人们重生的第二次机会。

希望不管你是正处于哪一类风格特质的人。都能接受你本来的样子,展现你本来的样子。去与这个世界对话。

祝愿你们都能互相看到对方的需求。收获一段安全感满满的亲密关系。

The End

评论列表

头像
2023-10-20 03:10:16

给出的方案很有意义很实用,对我的帮助很大!

头像
2023-08-19 17:08:20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头像
2023-08-13 07:08:16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