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被评价“不接地气”时,他们到底在暗喻着什么?

情感导师 7491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砰!一册文件被摔在办公桌上,

历经多个不眠不休的夜晚,

以多种名词、数据、理论精心撰写的策划案,是他的心血,

他不得不用这种方式庆祝这足以称得上“完美”的方案。

当我们被评价“不接地气”时,他们到底在暗喻着什么?

现在,只需要递交给领导,便可以轻易的获得赞美与认同,

经过快速的扫视与翻阅,

砰!这册文件被摔在办公桌上,

“不接地气!”

不接

“地气”

“不接地气”,这句话经常出现在企业中的各个场景之中,通常用在领导对员工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

领导往往会长叹一口气,然后摇摇头说出这句话,希望以此不着痕迹的警醒员工,但被评价者却并不一定认为这是一种贬义,很多时候反而会认为是一种褒义词。

01 不接地气

原因在于,许多人认为“不接地气”,是一种由于自身思维层次太高,而产生与大众之间的隔离。

“领导评价我们不接地气,许多人会认为是自己的思想层次太高,所以无法理解用户俗气的思想,从而感到沾沾自喜”。

我们的想法显然与领导的想法产生了偏差,那么当领导评价我们“不接地气”时,他到底暗喻着我们的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

1. 用户:被评价“不接地气”意味着我们对“用户”的看待出现了问题,我们并未过多的考虑用户需求,而是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制定工作计划与方案。“给不习惯用PPT的领导制作高大上的PPT;给低消费水平的用户生产、推荐高端的商品;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推广、宣传方式。”

2. 认知:被评价“不接地气”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出现了问题,我们认为自身的思想高度高于同事、员工,认为他们的反对、意见不过是“粗鄙之见”。“不接受领导、同事对方案、计划的建议,对同事提出的观点持鄙夷、不屑态度”。

3. 漂浮:被评价“不接地气”,也意味着我们的想法不具备执行的可能性,或者我们的计划与效果之间不具备实现性,想法是漂浮在空中,过于理想化的。“比如当企业陷入内耗时,我们提出了清理所有老员工;比如我们在考虑宣传方案时,提出要激光投射到月球上”。

02 负面影响

作为企业员工来说,本身便是需要在企业的授权范围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完成企业安排的目标与任务,因此当我们“沾沾自喜”时,恰恰是我们工作即将失职的征兆。

因为“不接地气”所导致的各种错误思想,会从多个角度对我们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1. 个人角度:首先,评价者的本意,是使我们认识自身的工作思路、方式存在问题,但我们却并没有获取到这些信息,反而在不断地强化我们的错误,从而最终延伸到我们生活之中,则使我们陷入“自视清高”之中,导致我们“志高意满”的停止了成长与改变。2. 工作角度:不接地气,使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用户、感受用户,使我们的许多工作劳动无效,既浪费了自身的工作时间与精力,也导致公司整个团队因此受累,“不接地气”使我们工作成果受限,“沾沾自喜”则使我们的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受到了影响。显然,被评价“不接地气”,是一种毫无疑问的贬义形容,但为何许多人无法扭转自己的思路,仍然处于“不接地气”之中?

我们为何

“不接地气”?

我们并不是生来便“不接地气”,我们出生时,并没有获得先天的“优越”,但在我们出生后受各种社会、家庭影响,我们逐渐的开始“不接地气”。

这是由于我们在与他人互动、与他人进行思想碰撞时,对自身的思想产生了“优越感”,即使这种“优越感”很可能是虚假的、没有根基的。

01 优越感

我们如何评价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并无法准确的评价自己,即使是我们坚定的告诉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无法使我们内心真正的相信。

我们需要通过与社会中他人进行对比,对比我们的喜好、对比我们的思想、对比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从而使我们对自身产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这便是所谓的社会比较理论。

优越感是从何而来?便是在于我们与他人比较时所产生的,当我们的金钱高于他人,许多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优越”。

同样,当公司的一名设计师,看到领导潦草的画出概念图时,内心也会产生“优越感”,这是因为在专业性的比较过程中,自身得以胜出。

但为何这种“优越感”很可能是虚假、没有根基的?原因在于人类个体并无法真正完全的理性,在《社会心理学中》说道即使是专职研究社会学的心理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研究是具有主观因素影响的。

因此,在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时,我们很容易陷入用我们的强项与他人的弱项进行比较,并选择性忽略对方强项的误区之中。

“我们与擅长管理的领导比拼设计;和有钱人比拼健康;和健康的人比拼事业”。

我们总能找出胜于对方的对方,从而使我们认为自己的思维高于对方,同时我们也会在“逆向合理化”的影响下,通过一些行为来强化这点。

我们会去契合那些“高大上”的思想与行为,我们愿意提出一些“惊世骇俗”、“不拘一格”的想法,正如许多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缓解身份焦虑一样。

当我们陷入虚假的优越感中,我们不得不使用一些行为来匹配我们的优越感,比如拗口的名词或是专业化的术语,通过逆向合理化,使我们将为了满足优越感做出的行为,逆转为行为的背后是我们优越的思想。

02 知识的诅咒

在《复仇者联盟》之中有一句话,体现了“不接地气”的另一种情况,那便是“知识的诅咒”。

所谓知识的诅咒,便是我们对知识只能接受而无法清除,当我们获得、理解了一项知识后,我们便无法回到我们未曾掌握时的思想,也无法想象这件事在他人思想中的样子,

“如果我们是一名很优秀的程序员,我们在教导一名毫无基础的人时,我们很难考虑到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也容易错过一些关键性的知识”。

1990年时斯坦福大学做过一项实验,根据歌曲让敲击者根据歌曲敲出节奏,而聆听者需要根据节奏猜出歌曲,结果便是敲击者可以轻松的分辨出歌曲,而聆听者却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勉强分辨。

虽然我们有着同理心的存在,但知识的诅咒,使我们产生了隔阂,我们无法理解那些未曾掌握相关知识群体的感受,我们只会认为其“过于愚蠢”。

那么,在我们工作过程中,知识的诅咒会使我们在与同事进行协作时,内心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受,我们无法理解同事为何连那么简单的问题都无法理解。

“如果我们是一名很优秀的程序员,当同事希望手机壁纸可以根据机主的情绪变化时,我们内心顿时会产生一万个问号,同时也会滋生出一种优越感”。

同样,在我们制定方案时,这种知识的诅咒也会使我们无法理解用户的感受,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活动规则,在用户看来却会犹如如“天书”一般。

重接

被评价“不接地气”时产生的“沾沾自喜”,在我看来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我们通过否定来确保自身不会陷入认知冲突之中。

知识的诅咒、虚假的优越感,使我们预想中的自己是优秀的,当我们受到来自评价者的贬低,我们为了防止认知冲突,最好的办法便是否定对方。

但持续的否定并无法使我们获得应有的优秀,正如前文所说,这种思想不管从个人、工作还是未来角度去看,都存在着种种负面影响。

那么,我们需要的是去改变。

01 调研代替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基于我们大脑对世界的感知与计算,最终形成了“我”。

但我们的思维,是具有主观性的,我们的生长环境、社会对我们的塑造、我们个人的喜好、我们对事物看待的立场,都会使我们在某些时刻产生错误的判断。

因此,我们不得不依靠一些理性的数据、调研来控制我们的主观,于是当我们接手一项工作时,并不应该从“我”出发进行规划。

1. 这项工作公司希望达成什么目的?2. 想要达成工作目的,需要衡量哪些指标?3. 这些指标想要完成,需要为领导、同事、用户提供什么?4. 我应该调研他们的哪些需求?通过什么方式?5. 我应该如何呈现给他们,并使他们乐于接受?“大体举例:公司希望回馈老顾客;需要确保80%的用户在电话调研中给出7分以上的评价;那么我需要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赠送适当的礼品;调查发现顾客很难找到售后的电话、顾客所属年龄段普遍比较喜欢卫生纸;考虑交通情况,礼品可以通过便利店合作实现,售后仅考虑到用户的年龄,通过本地的查号台、店铺的醒目位置、短信提醒等多种措施进行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以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是完全站在用户角度,自然不必担心方案“悬在空中”。

同样,在与领导、同事沟通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沟通方式。

02 思维控制

除了以上的具体操作方式外,我们还需要从思维上进行一定的改变,防止我们在操作过程中,有意识的为自身虚假的“优越感”服务,偏离了理性初衷。

如果说要改变我们的“虚假优越感”与“知识的诅咒”,显然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对许多人来说也不具备实现性。

因此在这里我提供一个更为简单的思维控制方式,这种方式仅需要通过一个习惯性疑问即可实现。

“我、他有这个能力吗?”

在我们在制定方案、协作沟通时,我们在思考完成前,都问我们自己这句话,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验证。

“比如给顾客发放礼品,我们希望顾客前往店面来自提,当我们问自己这句话时,便会发现用户可能受限于交通、受限于怕麻烦等因素,而不愿意接受”。

“比如在制作方案,我们准备通过一个详尽、专业、充满术语与理论的方案让领导眼前一亮时,问自己这句话后,我们便会意识到领导可能并没有精力、时间去理解、琢磨与消化”。

有趣的是,当一个陷入“优越感”之中的人,反而可以更好的运用这句话,毕竟在他们看来别人是“低俗”、“幼稚”的。

从而发现许多“高大上”、“不接地气”的东西,是他人没有能力理解的。

从而扭转了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

“不接地气”是引人厌烦的,我们都不愿意与那些“优越”、“不切实际”的人协作,更不愿意被其说教。

但很多时候我们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又何尝不是一个“不接地气”的人?或许只有当我们接触更为广阔的世界,见识更多的风景,才能知道自己也是一只“井底之蛙”。

而在那之前、在我们彻底的改变自己的思想之前,我们需要尽可能的控制、克制、隐藏。

与君共勉。

评论列表

头像
2023-12-04 21:12:40

我一直有关注,真的很有帮助

头像
2023-05-12 23:05:15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