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李的技与道|天津卫码头文化孕育的《俗世奇人》

情感导师 8145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18:32

01

刷子李这一人物,出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天津旧称直沽、海津,意思是海湾中的渡口。自隋代建立城市起,就是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水陆码头。明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靖难之役中自己率军渡河、兴兵夺取天下的事迹,将这一“天子渡河之地”改名为“天津”,并筑城设卫,从此又称“天津卫”。清末民初的天津,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接纳了来自全国的各种阶层的人物。大家都是来自异乡,在本地并无根基,所能仰仗的只有自己的本领和亲朋们的关照。这就为天津人的性格打上了重能力、讲义气、守规矩的烙印。冯骥才从小生长在天津,见到了很多身世平凡、手艺出众、性格刚强的市井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处事风格,给冯骥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耳濡目染之下,也极大地影响了冯骥才的文艺创作。《神鞭》、《炮打双灯》、《俗世奇人》等小说作品,大都以清末民初的天津为舞台,刻画了诸多特点鲜明、才艺过人,虽辗转于俗世之中、又超脱于浊流之外的人物。

刷子李这一形象的塑造,就突出地体现了冯骥才的这种创作风格。他只是个粉刷匠,就其从事的职业来看,可以说是个不入流的小人物。可在天津卫的码头文化当中,只看重本领的高低、不过问出身的贵贱,于是这位手艺超群的李师傅,也就凭着那一套粉刷的绝活儿,跻身于俗世奇人之列了。

刷子李的技与道|天津卫码头文化孕育的《俗世奇人》

02

刷子李是一个绰号,而非粉刷师傅的真名。天津的各行各业当中,都有这样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天津人喜欢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行当还在姓氏之前,职业成了人物的代号,人物成了职业的象征。这种风俗,表达出了当地文化群落对真才实学的崇敬,也是对一个行业中顶尖高手的最高赞誉。

在开头一段的铺垫当中,作者采用了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的笔法,夸张地点出了刷子李的不同凡响。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

这样的话看似空洞,却也引起了读者的遐想——不过是粉刷而已,怎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呢?接下来又说了这位奇人的神奇之处:

“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而且还给自己立下了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如果说“如同神仙一般快活”尚且不好印证,这个近乎于狂妄的规矩就激起了读者较劲的心思。大家肯定会想:吹牛皮!平常的粉刷匠,刷完一间屋子弄得满地粉浆也是常事,怎么会浑身不沾一个白点呢?继而我们就会像小说中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一样,嘴上不说,心里却暗暗存起了一个半信半疑、非要看刷子李出乖露丑的念头。

作者好像知道我们的心思一般在此写道:“外行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外行人不信,那是因为第一段的铺垫太过夸张。妙就妙在第二句中映衬对照的“生气”、“愣说不信”这几个字,作为同行,如果不是切身体会到了与这位顶尖高手那难以企及的差距,又怎么会生气,继而恼羞成怒地“愣说不信”呢?

03

文章的前三段,剑走偏锋地以侧面描写为主。层层烘托,将读者好奇和不服气的心思一再撩拨。我们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随着文中的曹小三一起,跟这位声名远播的刷子李去工作现场一探那黑衣传说的究竟了!可是下面的一段偏偏又卖了个关子,不写他的本事,又写了一个规矩。

曹小三初次跟着师傅前去干活儿,到达现场以后刷子李又耍起了派头。他一天只刷一间屋子,九间房要刷九天。这一下,作为读者的我们几乎不能再忍下去了。一个小小的粉刷匠哪来的这么多穷讲究?这不是磨洋工吗?于是当他把那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穿上了传说中那一身黑色的行头时,我们简直就要冷笑出来——等着吧!看你一会丢人现眼的时候怎么收场!而那李师傅倒是显得气定神闲、颇有自信,整理妥当就开始和白浆较上了劲。作为业内首屈一指的粉刷大师,他的信心并不单单是这一次,而是源自于多年来对技能精益求精的反复打磨。从下面的直接描写当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他还真是“确实有两把刷子啊”!

刷子李开始行动了,像所有粉刷匠一样,先刷屋顶后刷墙。可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在这位神工巧匠的手下,简直把刷房顶这个最难的环节,变成了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表演。每一次蘸浆刷浆,都是那么四平八稳、恰到好处。刷子上稀溜溜的粉浆不多不少,看着好像没有,刷过去的时候却又匀匀实实一道白。匀实二字看似简单,但每个有过手工艺体验的人都知道,要做到丝毫不差、万无一失,那必须经过不知道多少次实践的锻炼,才能如此信手拈来。可以说,这从入门起就一直在重复的基本功,经过千锤百炼以后便焕发出了神采。虽然没有任何花巧的噱头,却能让人分外感受到当中的凝重。

如此情景之下,我们心中那些好奇和较劲的念头已经消了一半,却总不甘愿就此服气,还要像很多对磨练二字缺乏理解的人一样,给自己的执拗寻找一些借口。那肯定是蘸浆的手法有高招,不然就是调浆的配料有秘方,如同武侠小说中那些福缘满满的主人公一样,一定是因为某个我们不知道的诀窍才能做到如此神异!其实每个这样想的人,都是投机取巧的心理在作怪。之所以刻意打起这样的念头来,说到底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懒惰与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身上的勤勉罢了。

战国时代庄子所作的《养生主》当中,就为我们讲述过类似的故事。一位庖丁,也就是姓丁的厨师,在为梁惠王宰牛的时候,以其神乎其技的刀法,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庖丁解牛》之舞。原文写道:

庖丁解牛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然响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砉、响、騞,都是象声词,《桑林》、《经首》则是乐曲名。丁厨师解牛的过程,仿佛是和着音乐在跳舞一般。刷子李刷墙的手法,不也与此类似吗?其实,冯骥才先生正是巧妙地套用了《庖丁解牛》的描写手法,将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不着痕迹地融入了自己的新作当中。可即便如此美轮美奂的一幕,也不能打消学徒曹小三和我们读者心中的妄念。趁着刷子李休息的机会,我们还要仔细再将他检查一番。

04

每一面墙刷完,就审视他一遍,可居然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这让我们几乎完全打消了赌气的想法,对这身黑色的衣服产生了狂热的崇拜。这就是满心投机思想的人身上的另一个毛病——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偏执地怀疑,要么盲目地景仰,就是不相信自我的价值,也不承认他人的努力。既然如此,当那尊由自己的投机心理塑造而成的偶像身上出现了些许瑕疵的时候,这些崇拜者也就很容易信仰崩塌了!

曹小三刚把刷子李的黑衣看得神圣不可侵犯,那一身黑色当中就出现了扎眼的白点。完了!露馅儿了!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曹小三刚刚高涨的热情就迅速被浇上了一盆冷水。他不敢说、不敢看,这种举动体现出了其复杂的心理。到底是真的怕师傅难堪,还是从开始就存在的半信半疑又死灰复燃了?到底是为师傅感到难过,还是带了一丝见证神仙陨落时的幸灾乐祸?“忍不住还要扫一眼”,准确地把握住了他大失所望、略带窃喜、欲言又止的心理。

而本篇中极少的语言描写,就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出现了。刷子李说:

“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

两句反问丝丝入扣,一下子就把曹小三和读者们的小心思完全点破了。晴天霹雳一般,我们被这看穿心事的问话逼得心惊肉跳,进而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明明是刷子李漏了馅儿,怎么还有如此的底气来质问我们呢?随着他手指轻轻的一捏、一提再一松,奇迹出现了!原来那白点只是烟烧出的一个破洞,露出了里面的白衬裤!

心情几经起落,我们和曹小三一样都有点发怔。刷子李的话犹如当头棒喝:“好好学本事吧”!原来这个专注于每一次工作的汉子,早就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质疑和挑剔,他见惯了码头江湖上的风雨,更饱尝过俗世的苛刻。那些猜疑他嫉妒他的人,到底还是要拜服在他神妙无比的技艺之下。所谓艺高自然胆大,超凡才能脱俗,他就是这样一个将平凡的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将普通的手法磨练成了艺术的俗世奇人。

05

从一开始听到黑衣的传说,到亲眼看到黑衣的实物;从发现黑衣上的白点,到亲身见证了传说的真实。小说家冯骥才另辟蹊径地摒弃了惯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轻描淡写之中写出了刷子李的神奇。全文通篇以黑衣这一细节描写为线索,以曹小三这一旁观者的眼光为镜头,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反复烘托,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画龙点睛,引领着读者认清了一位看似面目模糊、实则特点清晰的人物。凸显出了奇人凭手艺扬名的天津文化特点,也启发教育了只会艳羡旁人的成功,却总是心存侥幸的那一类读者。

曹小三在学徒的头一天就学到了远超粉刷技艺之外的深刻道理,而我们又可以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些什么呢?

本公众号使用的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本公众号使用的音频材料均为自行录制,相关文字材料为本公众号自行撰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2-04 17:02:20

我感觉老师还是蛮好的,上次分手都特别难过,后来听了情感调解之后,我也很快走出来了

头像
2023-07-07 13:07:03

老师,可以咨询下吗?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