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字心理学干货,帮你洞悉本质、迭代认知,走出失恋之殇

情感导师 7994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失恋有多痛?失一次就知道了。不否认有一些天赋异禀(根本没走心)的人,在恋情结束之后不但不痛苦,反而到达了人生巅峰,重拾人生的小确幸。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人,在失恋后深陷痛苦泥沼、难以自拔。

曾经有一个失恋的朋友抓住我,反复追问我一个问题:“如果能让我花光所有的钱买一颗后悔药,我一定会买的,你信不信?”问话者是一个“情场浪子”,但依然难逃锥心之痛。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之前都是走肾,而那一次,是走心。

其实,“失恋”这个词并不准确,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亲密关系的断裂”,任何一个人,只要走了心,在失恋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痛苦,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创伤。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就“如何从失恋之痛中解脱出来”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从人性和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失恋之痛,并对深陷痛苦囹圄的人给出认知和实操方面的具体建议。

8000字心理学干货,帮你洞悉本质、迭代认知,走出失恋之殇

01 两个关键词,从“人性”角度理解失恋之痛

不管是失婚还是失恋,它的本质都是结束一段亲密关系,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亲密和结束。

作为社会性动物,渴望亲密关系是人性的本能,虽然有的人貌似是一个“莫得感情的机器”,但并不代表ta真的不需要亲密关系,恰恰相反,很可能是因为ta在潜意识里太渴望得到亲密,所以才会刻意远离。这类人使用的可能是一种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

与渴望亲密一样,害怕丧失同样也是人的基本人性之一。经济学有一个“损失厌恶”的概念: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比同量收益的正效用多2.5倍。

所以,一段亲密关系的失去,相当于是两件相悖于人性的事情同时叠加,自然产生痛苦,就顺理成章了。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解释这些概念和原理?解释它们对于缓解痛苦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解释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因为“需要解释”同样符合人性的基本需要。人最恐惧的,莫过于“不确定”,比如说失恋之痛,我们之所以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这个痛苦不清晰。而解释,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模糊的不确定性。

我们分不清楚这种痛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它们面目模糊,缠绕在一起。这种模糊感会容易让人丧失理性思维的能力,陷入感受的陷阱。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愿意去探究这件事的本质,而选择简单的将“伤口”进行处理和隐藏。花式毒鸡汤会教育失恋的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健身房减肥,变成“令ta刮目相看的自己”,或者用鸡血自我欺骗,告诉自己“离开我是ta的损失”......

这些方法,如同饮鸩止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所谓痛苦,大多来自于心中的执念和对未知的迷茫,所以,看透执念之“执”,解除未知之“惧”, 能够帮助我们脱离痛苦。

就像哲学三问中的“是什么”“从哪来”——了解了痛苦的“前世今生”,自然也就知道“往哪去”了。

理解的越深刻,越能坦然面对。

02 三种创伤: 从“心理”的角度理解失恋之痛

失恋的痛苦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感受,它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对失去的焦虑,对过去的遗憾、对未来的恐惧,还有,对“被分手”的不甘心等。

这些情绪感受背后,皆是创伤。了解创伤,也就是理解自己。

① 创伤1:分离焦虑

一说分离焦虑,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孩子的分离焦虑,比如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就会因为强烈的分离焦虑而产生种种不适应。如果一个人早年的依恋关系构建的很充分,那么ta就会比较快的适应焦虑,逐渐从混沌共生,走向独立分化,并且能比较顺利的接受“分离是人生常态”这一基本常识。

但是很多人早年的依恋关系并没有建立的很充分,分离焦虑的问题会一直存在。比如在幼儿园门口,其实很多孩子已经适应了集体生活,但是妈妈却仍然心如刀绞——这种类型的妈妈,其实就无法接受分离焦虑的痛苦。她们很可能会将这种潜意识投射到孩子身上,当孩子接收到妈妈的“真实信号”后,他们就会变得粘人,对去幼儿园这件事非常抵触。

所以,分离焦虑的现象在很多成人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现。

曾奇峰曾经说:从本质上说,世界上只有一种关系,就是自己和早年抚养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后的所有关系,都是在这一种关系的基础上的投射。亲密关系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早年在父母那里获得的安全感不充分,那么ta在分手时感受到痛苦的几率也就要更大一些。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依赖心更重的一方显然会在分手时更加痛苦。与人格成熟的人相比,他们更加无法承受分离焦虑带来的痛苦感受。

这一点,在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我早年的时候,失恋会令我非常痛苦,那是一种几乎无法忍受的痛苦,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但随着我心智的成熟和人格的成长,对于分手这件事就越来越能够接纳——当一个人越能够从自身获取安全感,对外界的依赖就会越少。

如果长久的沦陷在分离焦虑中,我们就需要好好的看清自己,抱抱我们的“内在小孩”了。

② 创伤2:被遗弃“感”

分离,其实是一种心理“创伤”。

这里面,要稍微解释一下创伤的概念。提到创伤,很多人就会立刻想到鲜血淋漓的伤口,好像是个很严重的词汇。其实,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即使再完美的父母,也会不可避免的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所以,创伤其实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成长的代价。

创伤的本质,实际上是自恋的受损。所以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人的成长,本质上说,就是从自恋走向分化,从依赖走向依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恋不断受损,心理不断的分化,人格在创伤与修复中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完整。

在所有的创伤体验当中,“被遗弃感”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这里面的关键字是“感”,换言之,被遗弃感是人的主观感受,而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比如妈妈没有立刻满足婴儿的需要,对于婴儿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创伤,它可能在等待的那几秒钟内感受到无边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被遗弃的恐惧和孤独感。

我在上幼儿园时的一次经历令我印象深刻。我妈去幼儿园接我时,被一个小朋友告知我已经被我爸接走了。当时电话并不普及,我父母又处于分居状态,所以我妈没有求证,而是想当然的认为我确实被我爸接走了。结果,我便在幼儿园住了一夜。

当时,保育室里有值班的阿姨,从事实上说,我并没有被真的遗弃,但是这一次的创伤还是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刺激。

分手,是一段亲密关系的断裂,当遭遇失恋时,早年未被疗愈的创伤感很容易沉渣泛起,被遗弃感会卷土重来,带给人深切的恐惧与焦虑——这就是很多人无法忍受失恋痛苦的重要原因。

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分清楚感觉和客观事实,被情绪激发的早年创伤,并不是当下的客观现实——当我们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如果遭遇被遗弃,只有无助和死亡,但做为成年人,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可以真正的遗弃我们。

我们要分清楚:这是一种被激活的创伤感受,但却不是事实。

③ 创伤3:价值受损

两个人分手,一般来说,“被分手”的一方,痛苦程度会高于主动分手的人。这是因为“被分手”,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价值受损的感受。

价值有多重要?可以说,一个人活着,归根到底是为了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没有价值,人就等于不复存在。

分手这件事,会极大的激发人的自我价值受损的感受。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我价值感不稳定,其自我认知,主要来自于外界评判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会本能的把“分手”和“我不好,我没有价值”联系在一起,产生严重的自我攻击。

人的自信,不在于ta的外表多淡定,或者嘴上怎么说,而是ta自己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很多人的自卑,是藏在淡定或自大的面具下的,当遭遇失恋这种重大创伤的时候,它就会冒出来,吞噬心灵。

自我价值受损,带来的是绝望、羞耻、愤怒、绝望等种种复杂的感觉。它会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原始创伤,甚至让人产生“我在关系当中的消失,同时意味着我这个人消失了”的错觉——这种致命的幻灭感,会令很多人痛苦不堪。

亲密关系的断裂带来的痛苦的原因,大多可以从以上三种心理创伤上找到答案,了解这些创伤,是为了更清晰的帮助我们厘清自己的内心,看看我们的痛苦,究竟是来自于哪里。

诚实的面对自己,永远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

03走出失恋的正确打开方式: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虽然失恋的痛苦情真意切,但是我们并非对此束手无策。当深刻的洞悉了人性和人的心理创伤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谈一谈用何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减轻失恋的痛苦,甚至,能够将失恋变成宝贵的人生财富的话题。

(1)认知层面:迭代认知,是摆脱困境最高效的路径。

在所有方法中,改变认知是最容易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的。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不是因为改变本身的难度有多大,而是在没有认知上实现彻底的反转。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顽固程度,可能远比自我认知的要严重的多。

① 改变被动思维:拥有主动性和选择权的“自由思维”

在当代最伟大的书籍之一《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讲述了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非常"遭遇。在历经了炼狱般的痛苦后,食物、环境,甚至生死都不能自我决定的情况下,他认为人生依然还有选择权,即:既便只有一天的生命,也可以有多种选择,或者忧郁中死去,或者乐观的享受,还可以抛开想法去帮别人做点事情。

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他选择了在绝境中抓住毫无生还可能的希望,并写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句子:"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所以,所谓“积极主动”的人,其实就是拥有选择权的人。

这一点太重要了。如果让我选出对我的人生改变最大的几个认知升级,那么“人生的选择权”必定名列前茅。我认为,如果能深入的理解(我指的是真正理解)人生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这个问题,至少可以解决80%的人生烦恼。

一个人,一旦从内心深处有了“我的人生我做主”的自我掌控感,整个人就会焕发出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能够真正的自我负责并心甘情愿的付出努力。走出失恋,本质上也是如此。它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苦苦煎熬的过程,而是一个可以主动创造和改变自我的过程。

生活中,在学习中拖延磨蹭的孩子、在工作中一边抱怨又一边硬着头皮为五斗米折腰的职员、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对方没有猜中自己的心思,就作天作地的“作精”、还有在网上怼天怼地的杠精、总认为别人做了“过分的事”,而把自己气的自己火冒三丈的人.....从本质上说,都是没有自我掌控感的人,他们的生命力也因此萎缩,无法舒展,更无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如果一个人能真正从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ta就会把自己的命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自我调适和自我增值,重新获得幸福。而不再是通过希望别人“踩着七彩祥云”来拯救自己。

这是一个人思维和认知的质变。

② 本质思考:“第一性原理”才是决定事物的最本质的的不变法则

第一性原理又称“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原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他认为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第一性原理的本质,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回溯事物的本质,重新思考怎么做。

所以,想要解除失恋的痛苦,我们有必要先回溯爱情的本质。

虽然自恋的我们都认为自己的爱情故事独一无二,但真相却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的爱情故事,和成千上万的爱情故事的内核,几乎完全一致。爱情的本质,不过是荷尔蒙驱动下,内心投射的满足——荷尔蒙决定人的生理需要,而内心投射决定了人的心理需要。

透过现象,直击本质,我们会发现,吸引自己的人,要么与自己相似,要么身上具备某种自己渴望但并不具备的特质。所以,归根到底,爱情的出发点,只不过是“我”自己的投射。

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深切的知道:其实你也许并不是真的那么“爱”对方。你爱上的,是自己内心的投射,而痛苦的,也不是对方这个人,而是自己内心的幻象被打碎带来的幻灭感。

从这个角度说,失恋的痛苦游戏,其实可能只是一个出于不甘心和原始创伤带来的自我感动的游戏。通过执着的痛苦,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从自我感动中走出来面见真实,看透本质,也许你会更好的放过对方,更放过自己。

③ 洞悉“价值原则”:两性关系本质上也是权利关系,也讲究价值对等。

分手后很多人急的抓耳挠腮,痛苦的夜不能寐。这时解除痛苦最快的“解药”就是复合。所以,很多人都在分手后上演一出又一出复合的闹剧。有的人得偿所愿,但他们会很快发现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的人更惨,纠缠不清的复合戏码,反而把对方推得更远。

凡是有此执念的人,本质上都是不懂得恋爱关系中“价值原则”的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爱情与婚姻的本质是一对“男女互相借用对方的性器官”,这话说的......好吧,一针见血。爱情存在的基础,其实是价值原则。

试想,为什么一个人要跟你分手?归根到底,是因为“不爱了”。所谓“不爱了”,就是在对方眼中,你的价值消失了,或者,至少是与ta期待的价值不对等。当然这个道理反过来也同样适用。

所以,价值又是什么?

价值,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门当户对。一般来说,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衍生价值。前两种比较容易理解,而第三种衍生价值,是指从男女双方延伸出去的附属价值。

所以,爱情中的价值原则决定了两性关系的本质,其实是一场权力游戏。

霭理士曾经深刻地指出:“恋爱的艺术,就它的最细腻最不着痕迹的表现而论,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人格方面发生最亲切的协调的结果。”他还说,“婚姻关系决非寻常的人事关系可比,其深刻处,可以穿透两个人的人格,教他们发生最密切的精神上的接触以至于混化。”

这句话深刻的解释了爱情中价值对等的内涵,其实是人格的匹配程度。

人格成熟的人,在亲密关系里往往游刃有余,即使分手,也能保持理性和平静。而人格不成熟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常伴有指责、争吵、冷暴力等状况,在分手后,又常有纠缠、痛苦等状况发生。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心智不成熟的人,其实没资格谈恋爱。这种恋爱伤人害己。

深刻的理解了爱情当中的价值原则,或许就能从自我悔恨或怨恨对方,又或百爪挠心的渴望复合的执念中走出来,把关注的重心重新放回自己身上,重新构建自我价值。

说到底,人的自我价值感的提升才是解决痛苦的终极武器——只有自我价值感稳定的人,才不会因为一次分手,产生自我攻击,怀疑自我的价值消失,并因此陷入痛苦的深渊。

④ 不确定思维:活在当下,但不刻舟求剑

在《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的眼中,世界的本质是混沌复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世界运行的基本特征,他所提倡的“反脆弱”,其实就是拥抱不确定、随机、混乱,并基于非线性获得利益。

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必然比心智不成熟人的人,拥有更多的不确定思维,这样才能做到在变化面前的“反脆弱”。

不确定思维,是一种发展型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对的,是僵固型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大多数深陷执念中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僵固型思维。比如,很多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从内心深处认为“再也回不去了,永远失去了”,这种遗憾令他们难以自拔。

心理学的格式塔流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解决过去的“未完成事件”,来完成自我救赎。分手本身,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未完成事件,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它,便有可能看到同一事物的B面。

首先,曾经的感情是真实发生的,过去不会因为现在而被抹杀。

其次,现在的离散,并不能决定将来永久的别离。

第三,分手的本质,是两个人关系和角色发生了调转,从亲密关系重新回到普通关系。但角色和身份的变化,只不过是“变化即永恒”这个终极规律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换言之,我们只是离散,并不是诀别。

一个人越能拥抱“不确定”,越能接受“变化”,就越有在“无常”面前淡然处之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人格的成长。

(2)实操指导

懂了很多道理,但是究竟如何做,能有效的帮助我们减少痛苦的滋扰呢?可以试试以下两个方法,亲测有效。

① 复盘与记录:完成哀悼与丧失的仪式

美国心理学家库伯勒罗斯在她的著作《论临终与死亡》中,描述了人在面临不幸和灾难发生时,会经历5个情绪反应阶段:否认、愤怒、谈判、绝望、接受。

想要完整的走出失恋的痛苦,一般而言,都需要走过这五个阶段。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一种方式来完成这段关系死亡的哀悼与丧失,其中,复盘和记录是最好的一个。

复盘和记录,对于走出失恋非常有意义,在本文开头我提到的那个浪子,在我的建议下,写了3万多字回忆录,虽然他最后没有写完,但却对自己的疗愈起了很大的作用。

复盘和整理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表达的过程,表达即疗愈。为什么很多人痛苦的时候找人说出来心情就会好了很多,这就是因为表达本身,既是情绪的宣泄,也是回归理性的梳理。

在这一点中,值得注意的部分是,一定要用“写”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人是很健忘的动物,非常容易被感受牵着鼻子走,如果只是想,就等于是让自己不断反刍那些糟糕的情绪,遗憾没有走到最后的结局。只有真正的用笔去写,才能启动理性思维,重新回顾在这段重要的关系中,自己做了什么,没有做到什么,思考爱的真谛,真诚的面对自己。

很多人说,不知道写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真正开始这个动作,只要你做了这个动作,你的心就会指引着你的手,发出来自内心的声音。

② 做“输出型”的事物,而不做“输入型”事物

很多情感专家建议失恋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看书,去健身,“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我觉得这些都是鸡汤。不管是用这些事短暂的转移注意力,还是强颜欢笑,企图证明给别人看“我ok”,它们都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且,在失恋的痛苦期,去启动这些消耗能量的事,是很难的。

但失恋后又必须做点什么,如果不做事,人会陷入更加焦虑、恐惧、悔恨的孤独感之中。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做什么事,能够让人保持专注,并且能够长久的投入?

答案是:输出型的事物。

什么叫输出型的事物?简单说就是需要你花费一些精力去做的,并且能够产生价值和正向体验的事。比如你去旅行,如果只是跟着旅行团行尸走肉的行走,那这趟旅行就是输入型的事物,也就是被动接受的事情。这件事不需要调动你的精力,所以你还会有大把的时间惆怅“如果他也在这就好了”。但是,如果你在旅行的时候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拍视频、写文案,将其发送到互联网上,那么你收获的,就可能是get新技能的充实、网友互动的共鸣以及做了有价值的事情产生的自我满足感。

通过这些有价值的事情,你能真正的启动理性思维,将自己从被动的难捱状态解脱出来,从中间获得挑战和价值。

写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其实我的很多写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不仅仅非要失恋才能写,通过记录生活以及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深刻的思考,我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自己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抒发和宣泄。自然,时间也就变得不那么煎熬,而充满意义。

通过做输出型的事情,不但可以帮助失恋的你挖掘自己新的价值增长点,同时,还能让你体会到除恋爱之外的更广阔的的世界。

活的精彩,从来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证明“你和我分手是你的损失。”而是精彩本身,就是一个人活着的使命。正如莱昂纳德·科恩所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爱自己,疗愈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写在最后】

我原本只打算写3000字,结果写了8000字,但是这个话题还没说完,希望在以后还有机会继续写。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任何事情都有A面和B面,失恋的确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但是我依然觉得,它也同时也是我们发展自我,懂得爱与被爱的机会。

爱情来了,享受它;爱情走了,目送它。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我们在这场旅程中享受的是每一个时刻的精彩。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评论列表

头像
2023-10-18 14:10:17

专业的情感服务机构真的不错

头像
2023-08-31 08:08:59

被拉黑了,还有希望么?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