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男孩殴打父母、辍学、害怕被抛弃,他能浪子回头吗?(下)

情感导师 6000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前两天的文章分享了患者晓杰的心理干预经历。晓杰的情绪波动非常大,暴躁易怒,在家里多次动手打爸妈。他把谈恋爱和结交好友看得比什么都重,一旦被甩,很容易情绪崩溃,甚至因为失恋而扬言跳楼。

他还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没成年就抽烟喝酒、纹身、频繁换女友。他也难以坚持学业,在国内初中读不下去后留学加拿大,但因行为和情绪失控,多次被寄宿家庭拒收,不得不回到国内,从此萎靡不振,生活非常懒散。

如果按照主流精神科的诊断思路,晓杰很有可能被诊断为品行障碍,或双相障碍,甚至有可能是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

最后,他妈妈决定采取强制措施,将孩子送到广州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费了很大一番波折之后,晓杰终于愿意接受干预,并与我们建立了信任关系。

15岁男孩殴打父母、辍学、害怕被抛弃,他能浪子回头吗?(下)

在前半段的心理干预中,我们处理了他讨厌父母、跟父母在一起就感到烦躁的问题。修复了相关创伤后,他说对妈妈的抵触情绪降低了70%到80%,面对爸爸的感觉也好了一些。

我们还修复了他被强制、押送到广州的过程中遭受的心理创伤,之后他的情绪进一步恢复平稳,自我反省能力有所增强;

接着,我们处理了他缺乏积极向上、缺乏行动力的心态。这背后有较多来自校园的心理创伤,以及随着产生的错误认知。修复了这些创伤后,晓杰觉得动力的感觉有所提升,对以后努力学习有了更多的期待。

当然,即使以上问题有了较大的缓解,晓杰也远未达到心身健康的程度。而且,晓杰爸爸一直未能前来参与心理干预,他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不及妻子,父子俩还是容易发生矛盾。

心理干预进行到这个阶段时,两人因为纹身的事又吵了起来。

01、

上一篇文章末尾曾介绍过,晓杰对纹身非常迷恋,一说起来就兴奋。而且纹了一个图案后,新鲜劲很快过去,又要纹下一个,喜欢纹身时的疼痛感。当时他的两边手臂、后背、大腿都要纹身。

我们认为他这些心理和行为特点符合成瘾的特征。从临床心理干预的角度来看,这背后很可能有病理性记忆,导致他对纹身的热爱带有不理性的成分。而且,光靠认知干预很难说服他,最好应该予以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然后他再作出更理性的决定。

可是,晓杰当时有点抵触。他说纹身早就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而是艺术、潮流、个性的表达,国内外很多名人、成功而出色的人士也有纹身,别人也不觉得有什么,“那为什么我喜欢纹身就偏偏不行呢?这不是很过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说的确实没错,但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更何况针对他那时的情况来说,这个纹身的问题没那么简单。

我先安抚了下他的情绪,认可他说的话,父母的观念确实比较传统、守旧,而纹身的确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多人能接受的亚文化。

但我说:“可是晓杰,你看你纹了一个又一个,喜新厌旧,这就有点不理智了。如果你最后浑身都纹满了,估计很多人对你第一印象也不好。也总不能一直洗、一直纹吧?”

“还有,虽然我理解你,但你的父母现在没法理解你想纹身。你们之间如果不断因此而发生冲突,你的情绪可能会剧烈波动,那你这心理干预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所以,我们建议你针对纹身这件事接受深度催眠,看看背后是不是有一些病理性记忆。如果有,我们把它们修复之后,你还是想纹身,那这是你个人的选择,也是更理性的选择。而且,如果找到了相关原因,我们再去告诉你爸妈,他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你了,甚至可能同意了,你们之间的冲突就会少很多”。

晓杰很快就明白了,他同意针对“迷恋纹身”的问题进行处理。

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一个病理性记忆,但不是心理创伤事件,而且是一个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

晓杰大约在14岁时迷上了听说唱音乐,当时非常喜欢美国说唱歌手波兹·马龙。这个明星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非常喜欢纹身,他的额头、脸颊、手臂、几乎每一根手指头上都是纹身。

晓杰说,他特别、特别崇拜这个歌手,认为他的音乐非常有节奏感和情调,还觉得他的纹身很有味道、很酷。

“我在房间里听着他的音乐,非常开心、兴奋!我觉得,如果我身上也纹他那样的纹身,那我也会得到这种情调和感觉!”,在深度催眠下,晓杰对这位歌手的纹身画面印象特别深,一看到就感觉兴奋。

可想而知,晓杰对这位歌手的崇拜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而且经常看这位歌手的照片、演唱会视频和MV,歌手的纹身画面反复、多次地与晓杰放松、开心、兴奋的感觉产生了连接。我们认为,这是晓杰迷恋纹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深度催眠下,Lucy针对这个病理性记忆进行了修复,引导他想活出个性、表达独特的风格这是可以的,但不能因为单纯喜欢这个歌手,就过度模仿其纹身的行为。就算想纹身,也最好等到成年了、有独立思考和生活能力了再理性考虑。

这次深度催眠结束约5天后,晓杰说:“这次催眠前,我对纹身的渴望程度达到了100分,满分。现在大概降到了50到60分吧,还是有喜欢的感觉,但少了很多。”而且他承认之前自己是有点上瘾了,不够理智。

我们认为纹身问题的背后应该还有别的病理性记忆,但目前未浮现出来,只能看后续是否会在处理其它问题时有所涉及再继续修复。

晓杰还有点得意地说,这次做完催眠后,他跟妈妈发过一次脾气,说话的声音一下子高了上去,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他还说,以前爸爸给他打电话,他根本不想愿意接。现在不但接了,当爸爸一如既往地跟自己讲大道理的时候,他竟然没跟老爸吵起来。“换了以前啊,我听着就烦,然后跟他对骂。诶?!可我现在内心很平静!”

我也很高兴,马上给他及时的、具体的肯定:“可以啊!可以看出来,你的情绪控制能力大大提升了!按照大众的说法,你以前是情绪的奴隶,现在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了!”晓杰也很高兴,他能感受自己积极的改变。

但他接着又有些抱怨情绪。“何叔叔,有件事让我心里特不平衡!我爸妈给我带来很多心理创伤,那凭什么要强制我来接受心理干预?不应该他们来接受干预吗!”,虽然晓杰对父母的抵触情绪轻多了,但心里还是有点愤懑。

这种情绪和想法在青少年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一开始不愿配合心理干预的孩子;又或者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心理、行为问题的来源的那些孩子。

而且,有时我们在处理其它问题的心理创伤时,父母对他们造成的更多心理创伤也浮现了,但我们还来不及修复,这些孩子也会反应剧烈,把矛头指向父母过去的过错。

面对这样的质问,我们不能逃避,更不能含糊其辞,只能理性、客观地向其分析现实。我告诉晓杰,父母过去是对他造成了很多伤害,但他们出发点是爱,只不过因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无知愚昧而导致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经过前期创伤修复后,晓杰对“父母爱他”这个事实是认可的。

“可是,爸爸工作非常忙,打理那么大一盘生意,很难抽空过来。而且,爸爸现在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的意识不够强,想让他在短时间内改变,那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你现在不要总想着爸妈给你造成创伤了,就让他们去改变、接受干预,这是不现实的。相反,是你现在有机会接受心理干预了,就要抓住机会快速解决你的问题,回到学习的轨道上。”

“等你真正长大了,独立了,表现优秀了,那时候你再去说爸妈、指出他们的错误,尤其是爸爸的,他才能听得进去。否则,你总是埋怨父母,一味寄望于父母改变,那最后耽误的是你自己。”

他不做声。我又向他保证,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让他妈妈作出更多改变,然后由妈妈带动爸爸开始改变。“而且,我做这个工作比你来做有效得多。只要你表现越好,好得越快,你爸妈就越认可我,我说的话他们就越容易接受!”

晓杰心里明白我说得有道理,怨气也消解了很多,还说回家不久后又要出国留学了,他要珍惜跟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

02、

下一次深度催眠,Lucy决定处理晓杰对同伴、友情过度依赖,害怕被抛弃的心理问题。

晓杰妈妈说,这孩子对认定了的朋友好得不得了。哪怕他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只要朋友问他借钱,他想都不想就会答应。然后马上打电话给妈妈要钱。

妈妈问朋友借钱干什么呢,最好问一下是否是正当用途,然后再决定是否帮忙。晓杰不管,就要拿钱。妈妈拒绝,他立马来情绪,“你不给我我自己想办法”,气呼呼地挂断电话。接着就想尽各种办法,用各种理由找父母的亲朋好友骗钱,回头父母再替他摆平。

从妈妈这种描述来看,我们怀疑晓杰可能有“讨好型人格”,而这背后肯定有病理性记忆。

妈妈还说:“我觉得我老公的排序也有问题,朋友出事,他第一个出面,连我的感受都不顾。在他心里,朋友第一,父母第二,孩子第三,最后可能才轮到我。这孩子很像他爸,把朋友放在第一位,好面子、重义气”。

妈妈很有远见,她认为这个排序是很有问题的,如果不调整,晓杰成家立室后总是不顾及家人和妻子的感受,婚姻和家庭教育都很容易出问题。

晓杰也承认,他确实非常重视朋友的眼光,把铁哥们看得比爸妈重要得多。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4个心理创伤。

第一个心理创伤在晓杰小学5年级时。一天中午,其他同学结伴而行,只有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在路上。他喜欢的女生离他不远,他很想靠近那个女生,但女生似乎不想搭理他。

那时,晓杰因为家里有钱,瞧不起同学们,总是惹是生非。“如果他们说的话让我不爽了,我就用拳头解决!上去就揍一顿!”而每一次他打完架,学校里都有一个老师出面帮他摆平,他不用承担任何后果。那老师是他爸妈的朋友,也是他的“干妈”。

说白了,他那时就是个“校霸”,横行霸道,所以大家很不喜欢他。他爸妈后来也后悔,说以前太护短,总是用钱和人脉关系帮孩子擦屁股,他根本不用接受惩罚,所以行为问题愈演愈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个创伤发生在小学6年级的寒假。一天,他去朋友家里玩了1小时电脑,正玩得起劲,爸爸却找上门一把把他揪走了。一边走一边批评他玩电脑。

晓杰辩解了几句,爸爸很生气,在小区门口扇了他2巴掌,回家后还把他的玩具全没收了,还用棍子敲他。

晓杰觉得太丢脸,在大庭广众下被爸爸打耳光,当时的小区保安还认识他。“我不就是在同学家玩了1个小时电脑吗?他至于打我吗!我恨死他了!”这件创伤事件他在外显记忆层面也记得,还经常提起。

Lucy继续引导他回忆当时的细节,他才发现,真相其实是自己信口雌黄,没有遵守与爸爸的约定。他本来跟爸爸约好了去同学家玩游戏的时间,但超时了还不回家。爸爸给他打电话,他一听就挂掉了。反复挂掉几次电话,爸爸气坏了,这才找上门来抓他。

第三个创伤不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他对父亲的感觉。他说,父亲非常唠叨,即使一件小事他也要唠叨很久,“而他不唠叨的时候,就像一只螨虫!”

Lucy觉得纳闷,为什么父亲不唠叨的时候像只“螨虫”呢?

晓杰说,有一次家里用除螨器清洁沙发,机器一吸,果然吸出来很多灰黑的小点。他发现,原来虽然我们看不见螨虫,但它们存在,而且很让人讨厌。“爸爸就像螨虫一样,虽然不会经常看见他,不在身边,但还是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第四个创伤在晓杰还在国内读公立初中时。那时他刚和某任女友分手,但又与“班花”走得很近。同学们便传出流言蜚语,认为“班花”有意勾搭,而晓杰也是花心大萝卜。大家联合起来孤立他们俩。

其实当时他并没有跟“班花”谈恋爱,两人只是好朋友,他失恋了,所以“班花”安慰他。晓杰很愤怒、很委屈,同学们的目光令他非常受伤。所以,后来他越来越在意同学、朋友的眼光,特别渴望同伴的认可。

这次深度催眠下,Lucy进一步引导晓杰加强自我反省能力,遇事先反省自己有何不足和过错,而不是总是指责父母或别人,不能把责任都归结于外界。如果犯了错、侵犯了别人,必须承担起责任,而不是躲在父母的庇佑后面。

而且,他过于在意同伴的背后,还有他和父母的亲子关系问题。他和父母一直没有建立亲密的、有效的沟通模式,他认为自己在家得不到尊重、认可,非常缺乏亲密陪伴,在学校又曾经被人孤立,虽然这也有他的责任。

所以只要有人对他示好,跟他做朋友,他会非常珍惜、重视这种关系,害怕被朋友抛弃,便一味讨好、满足朋友的要求。Lucy引导他一定要加强自我觉察,调整朋友和家人在心目中的排序。

这次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的效果很明显。当时晓杰因为表现良好,每天可以玩一段时间的手机了,与他的铁哥们终于取得了联系。

他说,以前只要别人问他借钱,他立刻答应,觉得家里有钱,爸妈又管不了他,用金钱换取友情无所谓。

可他在广州,身上没钱,朋友找他帮忙也只能拒绝。结果这些所谓的朋友开始疏远他了,或者明显改变了态度。有个朋友的人品更恶劣,晓杰曾借给他一千多元,现在想让他还钱,结果他很生气,还说了晓杰一顿。

晓杰说,他终于知道这些人都是因为钱才跟他做朋友的,而且借了钱根本没打算还,“这些都不是真朋友,我已经拉黑他们了,跟他们绝交!”不过,有2、3个朋友还是对晓杰很好,晓杰很感动。

他还说,他被强制送到广州来之前,是表哥故意把他灌醉的,他曾经发誓回去之后一定要找人把表哥狠揍一顿。但现在觉得,“我这想法太傻了,表哥也是为了我好”。看到晓杰的自我反省能力在一点点地恢复,我们真的非常欣慰!

03、

Lucy对晓杰进行最后一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时,晓杰提出还是想继续提升一下情绪控制能力。他意识到自己的抗压能力较差,“总是会因为抗压能力弱而情绪失控,歇斯底里,不能很好处理问题”。

从深度催眠中浮现的4个病理性记忆来看,其实晓杰“抗压能力弱”和“情绪容易失控”两者虽有一定联系,但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心理创伤是晓杰在国外留学时的孤独、压力和苦闷。他说,在国内的时候家里很大,环境也好。但到加拿大后,居住环境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当时的住处是个大家庭,他分到了一个阁楼的小房间,隔音不好。其它房间住着房东的儿子们,还有别的留学生,环境很嘈杂。晓杰觉得非常烦躁,从小到大都没遇到过这种环境。

在学校上课时,他也觉得很苦闷。留学机构本来告诉他学校里有很多华人学生,可以作伴,结果他去了的时候只有他一个,后面才又来了一个。他听课听不进去,情绪很糟糕。后来跟房东发生冲突,被轰了出去。

第二个病理性记忆是关于父母对他的纵容。上面说了,晓杰从小惹事都有人摆平,他把同学打得头破血流,但父母去学校处理时从不批评他。他把小区的一棵树砍了,保安找上门来,父母一句话都没说他,就像开玩笑一样把事摆平了。

还有,在他小时候,晓杰父母除了对他玩电脑游戏管得比较严厉之外,其它方面几乎不管,尤其在金钱方面。

小学时晓杰和同学出去玩,爸爸就给他钱,一般每次3、4百。妈妈当时觉得不妥,但爸爸挥挥手说“没事,小孩懂啥,家里有钱!”

所以,晓杰从小严重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当长大后需要面对责任和压力时,他完全不知如何应对,大脑一片空白,经常逃避问题,然后让父母去解决。

第三个心理创伤与情绪容易失控的关联较大。4岁时,晓杰爸妈经常吵架。一次,晓杰看到爸爸打了妈妈,爷爷奶奶上前拦着,姐姐也在哭。

但爸爸打得很厉害,爷爷奶奶几乎拦不住。晓杰感到非常恐惧,很害怕爸爸把火发到自己身上。

他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知:“爸爸就是一个喜欢乱发脾气的人,而且,爸爸发火是因为这样很解气,这是让他放松的方式。虽然这会让身边的人伤心,但家人是不会真正离开自己的。”

其实很多“窝里横”的孩子也有这样的心理。他们对外礼貌、隐忍,可回到家就很容易大发脾气,因为他们知道“家人不会离开自己”,便一再挑战家人的底线。

第四个心理创伤发生在晓杰小学5年级。当时姐姐晓茜读初二,有一次姐姐和爸爸吵架,爸爸拿着铁棍子打姐姐,竟然把铁棍都打断了。妈妈去拦,可爸爸把妈妈的头打破了。

妈妈上医院去了,那天晚上晓杰被吓着了,一晚上没睡着。他躲在自己房间里不敢出去,也不敢出声,连厕所都不敢上,害怕爸爸把火发到自己身上去。

当时我们对晓茜实施心理干预时,这个创伤事件在晓茜的内隐记忆里没有呈现出来,倒是在弟弟晓杰这里发现了。

而且,晓杰觉得,爸爸之所以敢这样打姐姐和妈妈,是因为她们是女性。“当时我没有能力做什么,但长大后,我要保护女孩子”。

所以,后来晓杰特别见不得别人欺负女孩、打女孩,但凡看到就忍不住上去把人揍一顿,又引发了很多冲突。

从上述心理创伤可看出,晓杰爸爸当年的教育方式实在粗暴、愚昧,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暴力!

我们跟妈妈沟通时,她叹了一口气。她说晓杰爸爸小时候家里非常贫苦,甚至上街乞讨过。后来他白手起家,创业压力非常大,所以取得事业成功之后也越来越偏执、自以为是。她能理解丈夫当年的教育方式,但她也承诺,一定会继续做丈夫的思想工作,引导他做出更多的积极改变。

这次深度催眠后,晓杰的爸爸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父子俩前所未有地聊了4个小时。晓杰爸爸说:“儿子,爸爸有时候思想有些迟钝了”。从晓杰爸爸的角度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委婉的道歉。晓杰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晓杰说,他对爸爸开始有感恩的感觉了。对于纹身,他说为了父母,暂时不纹了。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还跟晓杰说了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的故事。这位化学家出生于富裕家庭,他从小被父母宠溺,养成了娇生惯养、游手好闲的坏习惯。

在21岁之前,维克多是当地鼎鼎有名的纨绔子弟,有学识、有名望的人士心里都瞧不起他,只是碍于他父母的财力,不得不给他面子。而维克多还自命不凡,以为自己是个人物。晓杰的经历和心态真是像极了他。

一天,维克多在上流社会舞会上遇到了一位端庄美丽、气质非凡的女伯爵,一见倾心,便上前邀请她跳舞。没想到,女伯爵面露不屑,说:“请离我远一点,我最讨厌像你这样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挡住了我的视线!”

维克多从未被人如此教训过,他的威风和傲气一扫而空。但可贵的是,他从那一刻起开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并决定从头开始学习,考进了里昂大学,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化学家,并于191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我希望晓杰能从这个真实的名人励志故事中得到启发。只要他及时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即使从现在开始努力也完全不迟!他过去的劣迹只代表过去,他的将来仍有无限的可能性!

04、

这时,晓杰已经接受心理干预约2个月了,他认为自己已经有很大的改善,而且离再次出国留学的时间不远了,他迫切希望中止心理干预,预留时间先与好友见见面,然后准备出国。

但晓杰妈妈和我们都清楚,他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深入处理。比如他当特种兵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对于他来说,这不太现实;又比如他在恋爱中不够理智,频频分手换女友;

还有,他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状态也还没调整,也未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技巧;

而且,晓杰与父母的关系虽然好了很多,但其感恩的心态还是很弱,后续的亲子沟通还是容易有障碍,并引发矛盾。其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应该还有很多,但未能浮现并处理。

另外,晓杰当时的逆商还是比较低,虽然修复了一些关于抗压能力弱的病理性记忆,但真正的提升、更深入的引导还来不及进行。

晓杰妈妈很焦虑,问我们对策。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案供父母思考:

第一种是继续进行心理干预,直到达到治疗目的为止。这个方案的利处是能继续改善他的问题,并严格执行了当初他和父母的承诺,坚持了底线。

但弊端是这肯定会引起他的情绪波动,然后我们还要花较多的时间引导他愿意继续接受心理干预。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原定的出国留学计划可能就泡汤了,只能推到下一年。晓杰可能会把这个责任推到父母身上。

第二种方案是允许他中止现在的心理干预,先回家。利处是他觉得父母理解、尊重他了,当然会感到高兴。但弊端是父母再次打破了原定的约定和底线,这可能会令晓杰认为父母还是容易心软,后续他可能还会违反更多的约定,不尊重父母的底线。

而且,现在这种状态去留学,后续很可能还是会遇到较大困难,出现情绪波动,甚至有可能难以坚持学业。

晓杰父母非常纠结。最后他们形成共识,先带晓杰回家待一段时间,密切观察,设立一些具体条件和底线,如果他答应了又做不到,那必要时就要强制回来继续接受心理干预。

我认为这个方案也可行,并进一步引导父母设立的底线要尽量明确、具有可行性。

晓杰妈妈确实制定了一份非常详细的行为规范,从作息、学习、饮食到出去玩,事无巨细都涉及到了。晓杰与妈妈沟通这些规范的时候,有过抵触情绪,但很快就恢复了理性,对于绝大部分要求都答应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我当时心里很是担忧。晓杰非常聪明,他知道必须答应妈妈的要求才有可能回家。但他内心到底是否真的想严格执行?令人堪忧。

而且,从心理干预过程中可看出,晓杰父母对儿子真的比较溺爱。即使晓杰没有做到这些要求,他们真的会下狠心把孩子强制回来吗?这也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最后,我再次叮嘱晓杰妈妈一定要继续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尤其是督促丈夫也要加强改变,懂得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方式。晓杰现在对父母的态度有所好转,那他们也必须给他积极的情感回馈,强化他的感恩之心。

那一年大约6月中旬,晓杰的心理干预正式中止,他跟妈妈回家了。回去第三天,晓杰妈妈发来微信反馈情况。

晓杰回家后总体情绪很好,和大家沟通顺畅,中间有一次想和妈妈发火,但他及时调整,“能看出他在努力控制”。但他又找了个新女友,上进心仍然不足,而且没有人陪伴的话就难以沉下心来干好自己的事,自处能力不足。

在这过程中,晓杰违反了一些此前与妈妈约定好的承诺,妈妈提出要按原先说好的,到广州继续接受干预。

但晓杰不愿意,称自己比以前好多了,想趁着出国前跟朋友和女友多聚聚,能不能寒假、暑假再来。妈妈再说几句,他就开始不耐烦:“我只想当个普通人,行不行?”

不过,他和朋友的交往有了一些进步。一名以往很铁的朋友让晓杰每个月帮他还几百元贷款,晓杰拒绝了,两人从此闹掰。妈妈说:“我认为孩子的拒绝是正确的”。

不久,晓杰去加拿大留学了。在上飞机前他有点焦虑,还用开玩笑的语气说不想出去了。到了加拿大后有点情绪崩溃了,妈妈努力安抚,他才愿意坚持上学。

可是,后来学校认为他在校表现不积极,不爱参加活动,提出他需要接受心理评估,晓杰便再一次回国了。晓杰妈妈此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儿子很可能无法坚持国外的学业了。

再次回到国内后,晓杰与家人的亲子关系有所缓和,父母都非常注意和他的交流方式,尽量做到理解和尊重。他考虑问题也较之前成熟些,理智时会分析女友不适合自己;但见到女友后理性又消失了,几乎什么都以女友的需求为先。而且,积极学习的意识和行动力还是很弱。

妈妈还和姐姐晓茜探讨过弟弟的问题。晓茜说:“他的感情线没有处理干净,精神没有寄托点,大脑一放空就想到学习的条件反射还没有建立,所以会出现上述很典型的症状。”换言之,她和爸妈都觉得弟弟的心理干预还不完整,有很多问题还没处理。

说实话,晓茜对弟弟的分析让我都感到有点惊讶,她几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弟弟目前最大的问题。晓茜就诊时的问题和症状比弟弟晓杰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她后来非常配合心理干预,康复速度很快。如今看到她一直积极求学,心智越来越成熟,我们十分欣慰。

再后来,据妈妈反馈,晓杰第二次留学失败后,他心里面可能也意识到出国留学这条路断了,在国外当特种兵这个梦想也基本难以实现了,他只能面对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晓杰遇到了很多困难,妈妈做了大量的沟通、引导工作。虽然他再也没有回来接受干预,但跟家人的关系明显改善,尤其是跟妈妈比较亲密,也进一步变得更加理性、成熟。

虽然晓杰的状态没有达到妈妈一开始的理想目标,但她理解心理干预过程的不易,也明白主要原因在于孩子不愿配合。她一再向我们表示感激。

总的来说,晓杰的心理干预过程是留有遗憾的。

虽然这孩子从没有到其它机构的精神科确诊过,看上去只是三观不正、生活习惯不良的问题,似乎还达不到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但我们现在回头梳理他当时的心理、行为问题时认为,他有很多符合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为什么这么说?明天的案例分析文章继续深入分享!

评论列表

头像
2023-12-15 15:12:29

我朋友咨询过,还真的挽回了爱情,现在两人已经结婚了

头像
2023-12-06 19:12:30

如果发信息,对方就是不回复,还不删微信怎么挽回?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