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小伙被逼婚后欲跳楼∣心理学:为什么不要强势控制自己的孩子

情感导师 7561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特别盼望自己能快快长大,原因之一就是可以摆脱父母的控制,可以像大人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见,很多时候,家长确实对孩子的控制过多。

那么,家长对孩子过多的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

案例:

案例一: 28岁小伙被妈妈逼婚后欲跳楼

28岁小伙被逼婚后欲跳楼∣心理学:为什么不要强势控制自己的孩子

6月11日,杭州一名28岁的张姓小伙被妈妈逼婚后欲跳楼,被民警救了下来。据悉,是因为母亲知道小张谈了女朋友后,催促他赶快结婚安定下来,但小张觉得自己还没有结婚成家的想法不愿意,两人吵了起来,小张被逼急了就准备跳楼。之后小张告诉警察:不是因为结婚要跳楼,因为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超过十年,从食品、生活、工作、着装,无论大或小,他的母亲都要管,他没有私人空间不能忍受,所以才走极端的。

(图片自网络)

案例二: 参加工作后不久,21岁女大学生从单位21楼跳楼自尽,因为活得太累。

这则故事是好多年前的,已经被很多媒体广泛传播了,但直到今天,类似的情况可能还存在,希望她能用年轻的生命,让更多的家长引以为鉴。

她的爸爸妈妈是一对优秀的父母,他们无法容忍“笨”女儿的平庸,尤其是母亲,她付出了很多心血,把自己的“笨”女儿-素素通过高压控制、拔苗助长的方式送进全国知名学府,毕业后再托关系让她进入大连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但是素素入职后屡屡受挫,最后选择在入职后不久后从单位21楼跳下身亡。其实,素素本来的愿望是去做一名教师,但和往常一样,就算她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服从妈妈的安排。

可以说是家长,尤其是妈妈在她成长的道路上控制太多,在高压之下,使弹簧失去了弹性-素素觉得活着很累,生无可恋,最后终于发生了令妈妈痛彻心肺的悲剧。

最后在接受采访时,这位母亲含着泪说:“我把家丑外扬,只是想用女儿的生命换来其他家长的警醒。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这是从素素日记里看到的一句话。可是,我偏偏让她去够那根本不属于她的高枝儿,结果,她最终从不属于她的高处摔了下来。回头想想,我不就是希望她幸福吗?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什么成绩、名校,一点都不重要。吃糠咽菜的生活,只要她喜欢,又有什么不好呢?”

是啊,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何处不风景?

(图片自摄图网,已授权使用)

案例三: 强势家长控制太多,孩子做事十分拖拉

有位爸爸十分的强势,这种强势可能源于性格,也可能源于原生家庭,也可能源于职业,也可能源于望子成龙……总之,他对孩子的强势最直接的后果是:他的儿子每天晚上写作业到11点多,甚至更晚,晚上写不完,第二天早起也要写完。他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加上学校的作业,其作业量是其他孩子的2-3倍;做不完或做不好就动辄怒吼,甚至下狠手揍自己的儿子;甚至在吃中饭、乘地铁时极短的时间也要让孩子做练习题……

然而,爸爸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但事实上,这种高压的直接后果是,孩子做事开始拖拉,打骂得再狠也已经无济于事。

如前所述,很多儿童不喜欢来自父母较多的控制,尤其是来自特别强势的妈妈的控制。

在一项未成年犯“恨父母的原因”的研究显示(如下图),对于普通未成年人来说,恨父母的原因中,除了不够理解、关心自己外,来自父母的控制-不让或强迫孩子做事情,则紧随其后,而且占比较高,占到了一半。

所以,家长要多理解自己的孩子,不建议总是高压强势逼迫孩子。因为轻则破坏亲子关系、家庭和谐,以及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的发展,重则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甚至极端行为。

其实,心理学早就有各种实证研究证实:对孩子过多的心理控制及行为控制,会导致孩子出现一系列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学业问题、发展问题,甚至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以下知网搜索的结果就可以大概看出,父母心理控制确实对儿童的发展会带来上述不利影响。

小知识:父母心理控制

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无视孩子自身的所需, 根据自己的意愿,强硬地要求孩子服从,如采用批评、责备、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等心理控制策略,从而制约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自我意识乃至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控制包括以依赖为主,和以成就为主两种。前者指父母通过控制来限制孩子的发展,从而增加对自己的依赖;后者则指父母自身以高标准、高目标要求自己,因而也会用相同的标准要求孩子。

一、被家长过度控制的孩子,有哪些可能的表现呢?

(一) 情绪问题

可能表现:儿童消极情绪-抑郁、焦虑(含社交焦虑、考试焦虑)

研究结果:

1.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心理控制,会使患有对立违抗障碍(ODD)儿童的自尊心受挫,从而导致其产生抑郁情绪和攻击行为。而另一项研究也证实了父母高的心理控制,会导致ODD儿童产生抑郁和攻击行为,在此过程中母子依恋关系会进一步间接地影响孩子抑郁的倾向,因为对孩子来说,对母亲的依恋更加重要,故影响也会更大。

2.诸多研究表明:母亲心理控制程度越高的儿童,越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虑,而母亲接纳程度高的儿童,其社交焦虑水平较低。另外,母亲的低接纳也会导致儿童包括焦虑障碍在内的诸多精神病理学疾病的产生。对于初中流动儿童来说,外部控制程度越高,其社交焦虑程度越高。这是因为当儿童认为事物的结果不能由自己控制,只能听别人的,比如听妈妈的时,这种对未知的恐慌不安即产生了焦虑情绪。

3.一项针对初中生的研究表明,孩子越是相信或感到他人在控制自已的生活事件,其考试焦虑水平则越高。

(二) 行为问题

可能表现:不良行为-对立违抗、攻击、退缩、自控能力弱、主动性差、网络偏差行为、极端行为等

研究结果:

1.父母越频繁地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孩子越可能会产生身体攻击行为;反过来,当儿童身体攻击行为增加时,父母会更多地采取心理控制以期减少儿童的身体攻击行为。形成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研究进一步显示,患有对立违抗障碍(ODD),即表现出对立、叛逆儿童的家庭与家长有这样一些特点:患者的父母存在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控制性较强,同时家庭亲密度低,适应性差。

2.父母的高控制不仅阻碍了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且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导致儿童产生许多心理功能的失调,比如出现攻击、退缩、焦虑、胆怯等不良行为和情绪。而母亲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控制越多,其关系攻击(即通过有目的地操纵或损害他人的人际关系来达到有意伤害他人的目的)和外显攻击越多。

3. 父母的心理控制能够预测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程度过高,会消极地影响亲子关系,进而加剧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

4.有研究显示,心理控制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受自主支持的调节,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翻译”过来即:父母采用批评、责备、过度干涉等心理控制策略,会让孩子感到很不开心,同时父母也给儿童树立了低的自我控制的榜样,这使得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习得自我控制的技能,而这样的孩子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极有可能会通过攻击或违纪来“对抗”。[7]而自我控制是注意力的核心功能,如果一个孩子自控能力差,做事全凭兴趣,随心所欲,极有可能注意力差,容易分散,听课质量差,从而影响学业成绩。

提示:父母控制模式是影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父母控制模式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良的父母控制模式会导致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上的一系列问题。在父母控制中,父母若能给予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教给儿童自我控制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形成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另外,由父母控制模式形成的儿童期自我控制特征,在儿童后期自我控制的发展中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在儿童早期时,父母要重视自己的控制模式。

5. 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会影响3-5岁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母亲心理控制水平高,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低,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高。即母亲越控制,幼儿做事的主动性越差。(陈巍,2008)。

6.父母越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儿童越有可能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使用网络时出现:言语攻击行为、侵权行为,如网络暴力行为、网络欺负行为等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不良的网络偏差行为。

7.父母高的控制,可能会使孩子出现极端行为。

人有生的本能,但也有死的本能。当生不如死时,人们就会选择死。

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后,不管做什么都被父母所控制,如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没有独立的空间;穿什么、吃什么、做什么都必须得按父母的意愿来;节假日报什么辅导班,几点起床;做题时必须用什么方法,不能用自己的“笨”办法。甚至长大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和什么样的人结婚等都要父母说了算。那这个孩子会感到自己过得很压抑、很辛苦。

再如,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一个好前程,从幼儿时期就各种高压:一个劲考级、一个劲学知识,入学后则变本加厉,让孩子觉得压力很大,过得很苦。也许有人说,等到长大后,他会感激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但这个好前程,有时可能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心理健康。

孩子心里有多苦、多痛,只有自己知晓,有的甚至会患上抑郁症,而抑郁症最严重时会自杀。

所以,家长要多理解孩子,减少给孩子各种高压,要尊重他的想法,比如当有一天孩子突然不想去补课时,不管是因为身体的还是心理的原因,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偷个懒”,放松一下。

一张一弛,亦是心理健康之道。建议家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把孩子管控得太厉害,以避免孩子出现极端行为,也避免自己有一天悔之晚矣。

(图片自摄图网,已授权使用)

(三) 学业问题

可能表现:成绩差、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等

研究结果:

心理控制源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部分是通过自我妨碍(即故意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进行的。即:来自外部的,比如父母的高的心理控制,使孩子倾向于预先找到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进行故意自我妨碍,但这种故意施加的阻力,又导致了学业成绩的下降。如在学习过程中故意晚睡、故意拖延、故意捣乱、故意不努力、故意拒绝学习等,从而让妈妈相信自己没有考好是有“原因的”,如没睡好等原因造成的,从而达到自我保护、逃避惩罚的目的。但是这无形中对学习成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小知识:内/外心理控制源

内控性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相信自己应对事情结果负责,即个人的行为、个性和能力是事情发展的决定因素。外控性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认为事物结局主要受外部因素所影响,如运气、社会背景、他人等。有学者认为,外控型的人大多数缺乏自我信念,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受外部力量控制,常常有一种无助感。内控型的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信念,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由自身内部的因素决定的。研究表明,内控性与较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有关,而外控性则相反。

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外控性儿童采用自我妨碍策略导致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来自外部的控制,如父母的心理控制方式导致了自我妨碍,自我妨碍又和成绩差联系在一起,成绩落后又使用自我妨碍来掩饰缺乏能力,在这种循环中,个体变得对结果更不能控制,则变得更加外控。

(四) 发展问题

可能表现: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

研究结果:

1.大班儿童自我意识(即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整体上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家长的外控性越髙(即相信结果更多是由外部力量控制的),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越低;家长的内控性越高,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越高。

2.家长教育的心理外控性高、教育态度及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越多,对子女自我意识的负性影响就越大。

提示:因为自我意识歪曲或障碍,常常是导致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人格,建议家长增强对孩子的心理内控(即相信自己可以控制)。

(五) 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影响

可能影响:孤独(自闭)、精神分裂症

研究结果:

1. 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父母越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越少;而家长越以孩子为中心,任由孩子摆布,则无法很好地管理和约束孩子。在生活和教育中,孤独症儿童父母持有的态度越积极,对子女的控制越处于内控状态(自己可以控制),孤独症儿童行为和功能上的进步越大。

2.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父母多表现为外控型心理控制源(即结果受外部力量控制,而不是自己)。因心理控制源是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退缩等)的预测因素,加强对父母的心理控制源教育,可矫正消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图片自摄图网,已授权使用)

二、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所以,知道了对孩子过多的心理行为控制带来的危害之后,建议家长:

1.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同时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控制。

2.家长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不给孩子施以高压。

3.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经常关心与鼓励孩子。

4.学会放手,多给予孩子一些自由。如给予可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以及一些独立的空间,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允许他们保留属于自己的秘密及情感。而不是一发现自己的孩子早恋,就如临大敌,强势压制,其实早恋有时也可以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动力。

5.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有的孩子某天实在不想去上辅导班时、想自己挑选衣物时、想要吃某种食物时、想去哪里游玩时,家长最好能考虑和尊重下孩子的想法,否则那个被你强迫拉去弹琴的孩子,那个被逼穿着自己不喜欢衣服的孩子,那个总是不能独立支配自己的时间与空间的孩子,那个极想却暂时无力摆脱你控制的孩子,极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出现一些问题,有些表现可能会让家长追悔莫及,因为正如文首素素妈妈一样,已经无法重来一回了。所以,家长要重视,要引以为鉴。

参考文献:

[1]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社会退缩的研究综述.王斯麒,成丹丹.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6期 P179-180;

[2]父母心理控制与ODD 症状儿童抑郁、攻击行为的关系 蔺秀云 李龙凤 黎燕斌 王中会 陈琦 方晓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第6期 P635-635;

[3]父母心理控制与对立违抗障碍儿童抑郁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的中介效应 何婷 宋子婧 丁菀 刘伟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年第2期 P219-228;

[4]初中流动儿童社交焦虑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唐琰 西华师范大学 智库时代 2017.6.25 P61、63;

[5]母亲依恋和权威及心理控制对儿童社交焦虑影响的追踪调查 陈雪 尚进 何璐娜 任晓菲 王忆军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1.12.1 P406-411;

[6]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赵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4.6.6 P摘要;

[7]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有中介的调节模型邢晓沛 孙晓丽 王争艳 邵淑慧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心理科学 2017,40(3):594-599;

[8]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家庭功能特点 陈雷音、罗学荣、韦臻、管冰清、袁秀洪、宁志军、丁军、杨伟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年第19卷第2期 P209-211、204;

[9]母亲心理控制与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气质反应性和性别的调节作用姚力宁 邢淑芬(通讯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2018.11.2 P341;

[10]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 杨慧芳 刘金花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年第2期 P62-64;

[11] 3-5岁儿童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的相关研究.陈巍 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12]父母心理控制、道德推脱与儿童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邹延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8年5月硕士学位论文 P11-12;

[13]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妨碍及学业成绩的影响 王进 河南大学 应用心理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P3、22;

[14]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父母心理控制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韩道国 李婕 李遵清 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 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11月第21卷第32期 P48-50;

[15]大班儿童自我意识与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宋丹.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3;

[16]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 吴静 周爱琴 石淑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中国妇幼保健2004年第19卷 P87-89;

[17]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 徐云,张宇慧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年第26卷第1期 P78-85;

[18]父母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变化及与孤独症儿童干预成效的关系 章丽丽,刘毅梅,吴燕玲,魏艳 无锡市儿童医院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年6月第24卷第6期 P619-621。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4-23 16:04:06

我一闺蜜咨询过,很专业也很靠谱,是一家权威咨询机构

头像
2023-12-24 01:12:18

求助

头像
2023-10-12 02:10:13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3条评论)